田间地头、博物馆、大树下……教室之外,各地各校的大思政课又有上新,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走,去村里上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将一堂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卓越三农·知行”创训课程开到了福州市永泰县的广袤田野中。与基层干部座谈,走进茶产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与企业代表交流,再走上田间地头和每一户最普通的茶农话话家常,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一座座茶山,用心谋划“永泰细茶”的品牌蝶变。28天,41名同学,交出了一份“地方出题—服务探题—高校答题”的创训答卷。
走,去农场上课
“左手抓茎秆,右手稳握镰,腰板要沉,动作要轻!”指导老师话音未落,田间已响起“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割油菜、榨菜籽油、挖土豆……从田间到餐桌,四川大学的夏收节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堂流动的“劳动思政课”,让大家领悟到食物的珍贵,体会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滋味。
走,到田间地头上课
“一二,一二……”激昂有力的口号声响彻军垦第一连。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每八人为一组,亲身体验当年军垦战士拉犁垦荒的艰辛。粗粝的麻绳勒过肩头,众人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向着前方迈进。石河子大学精心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兵团精神研学路线,涵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兵团英模人物”等多个模块,通过“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研学育人经验。
走,去博物馆上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斯文在兹:西南联大学人墨迹展”近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以“烽火淬墨”介绍动荡的时局与联大成立经过;以“文华艺茂”颂扬联大学人在学术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以“弦诵未绝”展现西南联大在为中国保留精神火种方面不可磨灭的作用。
走,到渠岸边上课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在右边悬崖、左边渠水,宽1.2米的渠岸小路上,安阳师范学院师生讲着红旗渠故事,徒步24公里,沿着红旗渠总干渠,溯流而上,开启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大家顶着炎炎烈日一路走、一路看、 一路交流、一路思考,感悟工程的伟大,感受林州的变化,体会精神的力量,思考自身的责任担当。
走, 到大树下上课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第一初级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们,走出县城教室,来到百坭村的小广场,在大榕树下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青春之光》。授课教师通过现场教学,带领学生们走进“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内心世界。“‘青春之光’象征着文秀姐姐的精神,我要跟她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聚精会神听课的孩子这样说。在黄文秀生前工作过的地方,透过孩子们一张张朴实稚嫩的脸庞,我们仿佛看到他们与黄文秀敞开心扉的青春对话。
来源 |综合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石河子大学、上海大学、河南省教育厅微信,新华社客户端
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