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安徽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662音乐史】真题解析!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7选5):
1.八音
“八音” 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分类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它依据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如钟、镈,以青铜铸造,音色明亮、宏厚;石类的磬,由石头打磨而成,声音清脆、悠扬;土类有埙,陶土烧制,音色古朴、醇厚;革类如鼓,以皮革蒙于木框,发音响亮、有力;丝类包括琴、瑟,弦为丝质,音色细腻、柔和;木类有柷、敔,木质构造,用于起乐和止乐;匏类的笙、竽,用葫芦做发音共鸣器,音色圆润;竹类像箫、笛,竹制而成,声音清越。八音分类法反映了古代对乐器的系统认知,对后世乐器分类及音乐发展影响深远 。
2.新法密律
新法密律由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创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通过精密计算,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各相邻两律间的频率比完全相等。这一理论解决了长期以来音乐实践中旋宫转调的难题,使得乐器制作和演奏有了更科学准确的音高标准。与传统三分损益法相比,新法密律的音程关系更为精准,为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它不仅对中国音乐从古代向近代转变起到推动作用,还对世界音乐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被西方学者高度赞誉,是中国古代音乐科技的杰出成就 。
3.大同乐会
大同乐会成立于 1920 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音乐社团。由郑觐文等发起,宗旨为 “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乐会成员广泛,涵盖众多音乐人才,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改良,研制出如大同乐会二胡等新型乐器。在音乐创作方面,编订了大量民族器乐合奏曲,如《春江花月夜》。同时积极组织演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推广贡献巨大,推动了民族音乐在近代的复兴与创新 。
4.黄自
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回国后任教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如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以细腻的音乐描绘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艺术歌曲《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等,旋律优美,富有诗意,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诗词完美融合。在音乐教育上,培养了贺绿汀等一批杰出音乐家,编写了诸多音乐教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5.抗敌歌
由黄自于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后创作,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抗日救亡爱国歌曲。歌曲采用二部合唱形式,旋律坚定有力,节奏紧凑,充满战斗气息。歌词 “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快一致永久抵抗!” 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以及坚决抵抗的决心。它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激发了民族精神,是中国抗战音乐的经典之作,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与激励作用 。
6.内蒙组曲
由马思聪于 1937 年创作,原名《绥远组曲》。全曲分为《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个乐章。《史诗》以雄浑的旋律描绘内蒙古的壮丽风光与悠久历史;《思乡曲》最为著名,其旋律深情婉转,源自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动人心弦;《塞外舞曲》节奏明快,充满活力,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奔放的生活场景。这部作品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巧妙结合,生动展现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
7.编磬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由多个磬组合而成。磬一般用石灰石、青石等石材精心打磨制成,形状呈曲折的 “L” 形。编磬的大小、厚薄不同,通过调音可发出不同音高。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在西周时期形成完备的编悬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编磬的数量和规格有严格规定。演奏时,乐师用木槌敲击磬体发声,音色清脆、明亮,悠扬悦耳。它常用于宫廷雅乐等重要仪式场合,不仅是乐器,更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对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礼仪制度等具有极高价值 。
论述(2选1):
1.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赵元任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先驱人物,在音乐创作领域成果斐然。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巧妙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在旋律构建上,他常常汲取中国各地民间音乐素材,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同时,他又运用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如和声、曲式等,对作品进行精心雕琢,提升音乐的表现力与层次感。赵元任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堪称其代表作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深情,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细腻地抒发了对祖国、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在音乐理论方面,赵元任提出了 “中国化” 的音乐创作主张,强调音乐创作要立足本土文化。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启发了众多后来的音乐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在音乐舞台上广泛演绎,对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代的音乐特点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音乐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诸多独特特点。
首先是多元融合。唐代奉行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音乐领域亦是如此。西域、中亚等地的音乐大量传入,与中原传统音乐相互交融。这种融合使得唐代音乐在乐器种类、演奏技法、音乐风格等方面都得到极大丰富。其次,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宫廷燕乐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多部乐体制,如《霓裳羽衣曲》,其舞蹈、音乐、服饰相得益彰,展现出宏大华丽的宫廷艺术风格。再者,风格上既有着宫廷音乐的典雅庄重,又兼具民间音乐的活泼生动。宫廷雅乐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在祭祀、朝会等场合演奏,音乐节奏平稳、旋律规整,彰显皇家威严。唐代音乐还注重创新,音乐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形式。在乐器制作工艺上也有提升,乐器的音色、音域等得到优化,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唐代音乐以其独特魅力,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海顿
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如 104 首交响曲、84 首弦乐四重奏等。海顿的音乐风格明快、乐观,结构严谨,注重和声与旋律的平衡。他对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等体裁的发展贡献巨大,确立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基本结构,被尊称为 “交响曲之父” 和 “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创作风格深刻影响了莫扎特、贝多芬等后世作曲家,推动古典音乐走向成熟。
2.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钢琴演奏技巧超凡绝伦,被誉为 “钢琴之王”。李斯特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将文学、绘画等艺术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使音乐更具叙事性和情感深度。他的作品如《匈牙利狂想曲》系列,充满激情与民族特色,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匈牙利的风土人情,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强力集团
又称 “五人团”,是 19 世纪 60 年代在俄国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和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他们致力于创作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反对当时音乐创作上的西欧化倾向。通过汲取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描绘俄罗斯历史与现实等方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鲍罗丁的《伊戈尔王》等,推动俄罗斯民族音乐走向繁荣,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无词歌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钢琴小品体裁。它没有具体歌词,但旋律优美如歌,仿佛是用音乐在诉说情感。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鲜明的情感主题,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抒情悠扬。门德尔松通过简洁的曲式结构、细腻的和声变化,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意境,让听众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也能深切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绪,这类作品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广受欢迎。
5.茶花女
《茶花女》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经典歌剧。这部歌剧根据小仲马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名妓薇奥莱塔与青年阿尔弗雷德的爱情悲剧。威尔第以其高超的作曲技巧,用动人旋律塑造出鲜活角色,如《饮酒歌》等经典唱段,旋律优美且极具感染力。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深刻展现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挣扎,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成为歌剧史上不朽之作,对后世歌剧创作影响深远。
6.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起源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它通常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多种声乐形式组成,可包含多个乐章。康塔塔题材广泛,涵盖宗教、世俗等内容。在音乐风格上,既有庄重严肃的宗教康塔塔,用于教堂礼拜等场合;也有轻松活泼的世俗康塔塔,用于宫廷娱乐等。其音乐表现力丰富,通过不同声乐形式的组合与变化,展现复杂的情感与故事,在巴洛克时期及之后的音乐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7.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大约在公元 9 世纪开始出现。最初它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简单的二声部音乐。随着发展,声部逐渐增多,出现了多种变化形式,如华丽奥尔加农等。奥尔加农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单声部音乐的单调,为西方音乐的多声部写作奠定了基础,推动音乐从单音音乐向复调音乐发展,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世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论述:
1.论述莫扎特的生平及创作特点
莫扎特,这位奥地利音乐巨匠,在短暂的35年人生中,为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璀璨的财富。1756 年,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与作曲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莫扎特自幼便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4 岁时,他便能在父亲的指导下弹奏钢琴小步舞曲,5 岁开始尝试作曲,展现出对音乐结构和旋律的独特理解。6 岁起,莫扎特便跟随父亲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在巴黎、伦敦等音乐之都,他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即兴创作能力征服了无数听众,“音乐神童” 的名号不胫而走。这段早年经历,不仅让莫扎特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还使他接触到当时欧洲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期,莫扎特渴望摆脱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束缚,追求艺术自由,于是前往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他经历了创作的黄金阶段,作品风格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涵盖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等多种体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便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这部歌剧以其复杂而精妙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音乐旋律著称。莫扎特通过音乐巧妙地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在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这一唱段中,音乐生动地展现了凯鲁比诺的青春萌动与成长。
然而,莫扎特的后半生却充满坎坷。尽管创作不断,经济上却时常陷入困境。但即便如此,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反而在逆境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安魂曲》便是他晚期的绝笔之作,这部作品庄重肃穆又饱含深情,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超脱以及对人性的赞美融入其中。
莫扎特的创作特点鲜明且极具魅力。在旋律方面,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流畅,宛如天成,常常能在简洁的音符组合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极易触动人心,如《小夜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驱散世间的一切阴霾。在音乐结构上,莫扎特极为注重作品的严谨性与平衡性。无论是宏大的交响曲,还是精巧的奏鸣曲,各个乐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他在和声运用上大胆创新,时常以出人意料的和声进行为音乐增添色彩与深度,例如在一些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转调,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轻松愉悦、充满生活气息的嬉游曲,展现出他乐观开朗的一面;又有深刻动人、蕴含哲理思考的大型作品,体现出他对人生、社会的洞察。他的创作风格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古典音乐领域的一座不朽丰碑,其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持续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2.论述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舒伯特,这位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成就斐然,其作品具有鲜明且独特的创作特点。
旋律方面,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宛如灵动的诗篇,充满了抒情性与歌唱性。他善于根据歌词的意境与情感,创作出贴合且动人的旋律线条。例如在《摇篮曲》中,旋律轻柔舒缓,以简单的音符勾勒出母亲温柔摇晃摇篮的画面,每一个音的起伏都仿佛是母亲对孩子的轻声呢喃,细腻地传达出母爱的温暖与深沉。他的旋律常常蕴含着自然流畅的美感,不刻意追求复杂的技巧,却能直击人心,让听众在质朴的旋律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在歌词运用上,舒伯特极为注重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他选取的歌词多为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席勒等。他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将音乐与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紧密相连。以《魔王》为例,这首歌曲采用了歌德的叙事诗,舒伯特通过音乐将诗中父亲、孩子、魔王三个角色的不同性格和情感变化生动展现。他根据诗句的长短、语气的强弱来安排旋律的节奏与音高,使音乐如同为诗歌量身定制,二者相得益彰,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与叙事性。
和声运用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一大亮点。他在传统和声基础上大胆创新,频繁运用转调、离调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在《鳟鱼》中,歌曲原本明快的大调色彩在描绘鳟鱼遭遇危险时,突然转为小调,和声的变化巧妙地烘托出紧张、不安的氛围,与歌词内容完美契合,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这种独特的和声运用,为艺术歌曲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使作品更具深度与张力。
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绝非简单的陪衬。他赋予钢琴以丰富的表现力,通过钢琴的演奏来描绘歌曲的背景、渲染氛围以及补充歌词未表达出的情感。在《菩提树》里,钢琴以连绵不断的分解和弦模仿微风中树叶的沙沙声,营造出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与歌者的演唱相互呼应,共同塑造出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钢琴与声乐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宛如两位亲密无间的对话者,携手将歌曲的意境完整呈现。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精妙的歌词融合、创新的和声以及极具表现力的钢琴伴奏,成为音乐史上的瑰宝。他的创作特点不仅为当时的艺术歌曲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更对后世众多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持续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