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覆盖全国163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揭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明确认同高校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的必要性,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此类课程。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一系列社会常识素养类课程,提高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缓解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减少其“初入社会的迷茫”。比如,有的高校开设的生活技能课、健康养生课、恋爱心理课很受学生热捧。
生活常识课越是受欢迎,越是说明这类课程资源有多“稀缺”。在“唯分数论”的惯性轨道上,许多高校课程体系仍以专业学科知识为绝对主轴,而关乎个体生存质量的生活能力培育却长期被边缘化。当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成为青年学子心头的困惑,大学校园里这场关于生活常识的集体呼唤,便不再是某种生活情趣的点缀,而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深沉叩问。一句“身体不舒服,千万别百度”的调侃,折射出的正是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常识问题时,难以获得权威性、专业性解答的无奈。
生活常识教育非仅为锦上添花,它是青年平稳踏入社会洪流的生存之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不会是只知读书而不知其他的人。”无论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因无法妥善安排收支而陷入经济焦虑,还是面对复杂人际关系时的束手无策,皆折射出生活能力匮乏所放大的生存压力。近期热议的年轻人“断亲”现象,其背后亦不乏基本人情世故处理能力的薄弱。这些“不适感”与“挫败感”,如不及时以教育之力弥合,终将影响一代人的幸福感和融入社会的顺畅度。
生活教育并非要求另起炉灶,而应成为通识教育体系中有机嵌入的“刚需模块”。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实际深化课程改革,统一课程设计规划,并对社会常识素养课进行分类,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纲要、授课标准等,供各高校参考并自主选择开设。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务实设置课程,既可设置低学分的通识必修课,确保基础覆盖;亦可开发如“智慧租房指南”“个人财务入门”“基础医疗急救”等实用生活技能微课、在线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掌上生活百科”。在师资方面,不妨突破常规,邀请后勤老师傅、社区工作者、专业博主等走进来传授生活秘笈,让高校课堂多些烟火气息。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之完成”。生活常识课程所承载的,远不止于琐碎技能。它关乎青年在真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的从容,关乎教育培养“整全的人”这一崇高目标的真正落地。唯有当校园真正俯身聆听学子们“学会生活”的朴素心声,知识的力量才能如春风化雨,滋养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踏实走路的时代新人。(作者 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