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父母2招有效带娃:一是闭嘴,二是……
开心田螺
2025-07-09 11:31:06
0

编者按:

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为孩子的 “手脚”“脑袋”,替孩子承担Ta的生命责任;

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逐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前段时间,一位育儿博主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经历:

朋友带着5岁多的孩子来她家做客。

孩子整体上养育得挺好,性格很阳光,跟妈妈的关系也很亲近。

但就是有一个特点:特别费妈

在她跟朋友聊天时,孩子每隔1、2分钟就会喊一次“妈”,让妈妈帮忙做点事情。

且很多时候,这些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动动手就能完成的。

比如孩子流鼻涕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拿纸巾擦鼻涕,而是会下意识地喊:“妈妈,我流鼻涕了。”

又比如孩子上厕所,他明明能够自己按按钮冲厕所,但他会习惯性地喊:“妈妈,我上完厕所了。”

每每这时候,博主的朋友就会自然而然地暂停聊天,跑过去替孩子擦鼻涕、冲厕所……

整个过程给博主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你这样不累吗?”博主忍不住问朋友。

“当然累啊!可没办法,他(孩子)又不会自己做。”朋友回答道。

“到底是他不会自己做?还是你不让他自己做呢?”博主反问道。

“……”朋友沉默了。

后来博主建议朋友,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朋友照做了,忍住了替孩子做事的冲动,但她却进入了非常焦灼的状态,一直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

比如孩子又流鼻涕了,她不再拿纸巾替孩子擦鼻涕,但会不停地指导孩子:

宝贝,纸巾在桌面上,你自己去拿;

噢,够不到是吗?你可以踩小凳子上;

宝贝,擦鼻涕前我们要先将纸巾对折……

这个过程带给博主另一种感觉:“仿佛孩子的脑袋不是长在自己身上,而是长在妈妈身上。”

透过这位博主的描述,我看到了当代很多父母育儿的“通病”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父母却忍不住伸手替孩子去做;

明明孩子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事情,父母却提前给出解决方案。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共生式依赖」

表面上看,是孩子一直在喊“妈妈”,依赖妈妈的陪伴和帮助;

但实际上,他是在重复一种与母亲长期互动中,所习得的行为模式。

而真正需要反思的,其实是这位妈妈。

她在孩子成长中一直扮演“全能保姆”的角色,因为她无法忍受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焦虑不安的模样。

这种状态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失败,害怕孩子受伤,甚至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掌控。

于是她成为了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做事,替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成功地安抚了孩子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焦虑与无助,确保孩子的生活在她的掌控下进行,不出差错。

但代价就是,她会非常累

且随着孩子长大,她自己可能也会纳闷: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么艰难?

但她却意识不到:

自己正在用行动代替了孩子去感觉、去思考、去做决定,不知不觉接管了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

当听从博主的建议试图放手之后,她表现出来的焦灼状态则暴露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她没有完全信任孩子的能力,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试错”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学习过程。

事实上,当父母带着这样的信念养育孩子时——

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帮扶、干涉甚至代替孩子做事,限制孩子的成长与独立,

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自我探索的意愿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费妈。

我的堂弟刚子,今年30岁,是一个在「共生式依赖」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以“爱孩子”的名义,包办了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择校就业。

大学毕业后,刚子经父母安排,曾去过几家还不错的企业工作,但都做得不长久。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眼高手低

每到一个新公司,他一开始都拥有非常高的理想与热情,立志要做到公司高层。

但很快他就会被现实打脸——因为他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连基础岗位的工作都无法独立统筹。

比如有一回,主管安排他去拜访一位客户,推广公司的某款产品。

他接下了任务,却迟迟不行动。

当主管问他“为什么还不去”时,他回复道:“你还没给我约时间。”

主管有些生气:“你要自己跟客户约时间呀!”

刚子直接打电话问客户“周一上午有没有空”,

当客户回复“没空”时,他就径直挂了电话,并以“约不到客户”为由,将任务推回给主管。

主管什么也没说,把任务交给了另一名同事,对方很快就约上了客户,并成功将产品推销了出去。

缺乏基本的业务主动性和独立统筹能力,并期待领导像父母一样,替自己安排事情,解决问题。

这,就是刚子在工作中一贯的姿态。

事实上,在前后经历过的好几份工作中,不要说升职加薪,有时他连试用期也过不了,直接就被公司开除了。

经历了好几次工作上的挫败以后,他深感失望与羞耻,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为了回避现实的挫败,他后来干脆选择了不去工作,天天窝在房间玩游戏。

透过博主朋友和堂弟刚子的故事,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是成为孩子的“手脚”和“脑袋”,替孩子承担Ta的生命责任;

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过养育经验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发现:

婴儿在刚出生时,由于视力和对身体的掌控能力还没发展起来,Ta是意识不到自己手脚的存在的。

即便Ta能摇手和蹬腿,也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

一般到了2个月左右,婴儿才会逐渐意识到手的存在。

那个时候,Ta会对手充满好奇——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手举起来,盯着它看,有时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不哭也不闹。

偶然有一天,当婴儿发现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抓握功能”(比如抓握婴儿床上方的木环)时,Ta会如同发现新大陆般兴奋。

带着这份兴奋与好奇,Ta会通过不断尝试、探索与练习,最终实现对手部抓握能力的控制。

——节选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这个过程对婴儿而言,不仅体现了Ta身体能力的发展,更是心理上的深刻突破

每一次伸手却未能成功,对Ta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失败让Ta更加渴望掌握主动权。

这种由外在刺激引发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相结合的过程,是Ta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而是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时期,

这样一种通过「不断发展身体潜能收获自我效能感」的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坚持、好奇心以及对自身潜能的信心,是Ta日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急于替Ta完成任务。

不要去做孩子的“手脚”和“头脑”,剥夺孩子体验和试错的机会,

而是要提供一个足够信任和自由的环境——

让孩子去探索与体验,充分发展自己身体和智慧的潜能,

并在一次次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我效能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秋新改六三制青岛版小学... 025 秋新改版的六三制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新教材闪亮登场!这本教材匠心独运,以 “生活情境、数学探...
【宜居顺境】全球IB最佳学校公... 日前,在国外权威教育网站IB Schools公布的2025年全球IB最佳学校TOP100排名中,顺义...
请提供需要改写的句子或段落,以... 您的问题似乎不完整,我不清楚您想要询问哪位作家不属于哪个类别或群体。如果您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将很乐...
2025校招通关秘籍:企业最看... 手握这些证书,校招成功率提升80% 2025年校招季即将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让自己的简...
国内出国留学中介排名 一、国内出国留学中介哪家强?这些高频问题你有吗 "找留学中介到底哪家更靠谱?"、"申请美国名校选谁...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本...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成人高考网上报... 标题开启智慧之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成人高考网上报名系统革新之路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东北师范大学成人高考考试科目(... 东北师范大学成人高考考试科目解析开启教育新篇章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人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
烟火气里觅良机!新乡夜市招聘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娟 8月22日傍晚,新乡万达广场的霓虹还未点亮,广场中央已经热闹起来——随处...
幼儿园转型之困,如何以数字化破... 随着《“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学前教育正从“普惠普及”向“优质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