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板印象中,监狱民警的形象往往与威严的执法者紧密相连。然而,对于教育改造民警顾雯而言,她的警徽之下,跳动着一颗典型的“INFP”调解者型人格之心。
这种以“理想主义、直觉、情感、感知”为核心特质的人格类型,如何在高墙之内、铁律之中,转化为独特而强大的“心灵摆渡”之力?
顾雯的工作日志,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特殊的职业面纱——她不仅是秩序的守护者,更是为迷途灵魂在黑夜中,用深度共情与坚定信念点燃希望星火的引路人。
用“理想”驱动
她是课堂中的“金牌讲师”
“生命的积极意义,在于有正确的人生观......”罪犯每月的心理健康课是顾老师固定的“心理课堂”。
从基础的情绪管理,到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再到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挫折,顾雯都能在课堂上给予罪犯科学的指导,这个日常喜欢宅家的“I人”,在工作中却变成能侃侃而谈的“E人”。
这种转变,正是顾雯作为INFP理想主义的驱动。当一位长期沉默的罪犯终于在“小确幸日记”中分享“每天能发现好几件幸福小事”时,顾雯眼中闪烁的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欣慰——她执着的理想主义,正是穿透高墙阴霾、照亮心灵归途的第一束光。
用“洞察”探测
她是系统里的“数据解读者”
许多人对INFP有着只能从事艺术或咨询工作的刻板印象,但顾雯却能在“慧心系统”这个充满数据分析和资料统筹的领域中成为行家里手。
面对“慧心系统”闪烁的预警信息,常人或许只看到冰冷数据,顾雯却能“听见”背后罪犯存在的不安、焦虑。
这种敏锐的情绪洞察力,帮助顾雯快速对接——联系监区民警了解实际情况,协调心理咨询资源,必要时启动危机干预。
数字跳动间,藏着看不见的责任:不能漏掉一条求助,更不能耽误一次疏导。这种属于INFP的敏锐洞察力,是将潜在危机转化为疏导契机的关键桥梁。
用“共情”支撑
她是咨询室里的“情绪倾听者”
INFP拥有近乎天赋的深刻共情能力。在顾雯的岗位上,这绝非多愁善感,而是精准捕捉心灵脉动的核心工具。
对顾雯来说,最常待的地方,是那间摆着沙发和绿植的心理咨询室。当罪犯带着沉重的悔恨、迷茫或自我怀疑而来时,顾雯首先给予的是耐心的倾听。她像一面澄澈而温柔的镜子,帮助罪犯梳理情绪的乱麻,辨识认知的误区,INFP强大的共情力让罪犯敢于卸下心防,直面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为迷失的灵魂提供了锚点。
顾雯的故事,是INFP作为“调解者”和“治愈者”特质的完美融合与升华。
高墙内,她的理想主义是愿景蓝图,敏锐洞察是探测雷达,深度共情是安全容器,她将理解、尊重、希望化作那盏在黑夜中的灯,为迷茫的灵魂照亮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