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一中的那场争执,像颗炸雷在教育圈炸开了锅——三个高分考生没选清华北大,班主任怒了,斥责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喊出"这是教育的失败"。这话一出口,反倒让人想问:到底是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些天天把"为你好"挂在嘴边的老师,真懂什么是"为学生好"吗?
单看那位班主任,或许真有几分“好心"——怕孩子一时糊涂,错过了清北这块金字招牌。可剥开这层温情的外衣,里头裹着的,是早已走偏的教育心思。
为啥老师对清北这么执着?说穿了,还是功利二字在作祟。在不少地方,清北率就是学校的脸面,是校长能不能升官的硬指标。瑞昌一中的这位老师,说不定起初也是个想好好教书的人,可在这套"数字游戏"里浸久了,慢慢就变成了只认名校的教书匠。
你以为只有口头劝说?有些学校的操作,早就成了流水线作业。从高一开始就组“清北班",特级教师围着转,学生的学习时间精确到分钟;高考一结束,600分以上的学生立马被"重点盯防",美其名曰志愿辅导,实则是用各种话术施压;更离谱的是,有的县高中为了“清北零突破",花二十万一个的价钱,领导委书记亲自给校长颁奖,谁管本地学生的资源被挤掉了多少?
这哪是办教育?分明是在搞"数字政绩"的狂欢!
有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县一年就两三个能上清北的,他们的选择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是全县人民的期待。这话听着热血,细想却让人发冷,把孩子的人生,绑在地方荣誉的战车上,这算哪门子的教育?
每年高考填志愿时,心理咨询室里挤满了和家长、老师闹僵的学生。这些苦读十二年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拼来的分数,到头来只是给别人的政绩簿添个数字。瑞昌一中那三个孩子多清醒啊:一个痴迷航空航天,想去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校;一个想回老家当老师,觉得师范大学的公费项目更对路。可在某些老师眼里,这些合情合理的想法,都成了自毁前程。
想起深圳那个考了698分的学生,放着清华计算机系不去,选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他说:我就想让更多城市有漂亮的口袋公园,这需要植物学,不是算法。多带劲!他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的话更在理: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考名校的机器。是能在草原认出五十种牧草,能在陶艺坊调出独特釉色,能在乡村小学弹着吉他教童谣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这回事,本应像老话说的那样,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有的喜阳,有的耐阴,凭啥都得按清北模板去长?
高考填志愿,本该是孩子第一次自己掌舵人生。可现在呢?跑偏的教育观让老师眼里只剩名校光环,哪还看得见学生的真心?曾有个考生为了不浪费分数,硬着头皮去了北大不喜欢的专业,最后愣是退学去了技工学校。这故事多扎心——就算头顶名校光环,走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照样举步维艰。
说到底,教育的成功,从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校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要是只盯着清北率看,那教育就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哪还有半分温度?
瑞昌一中的老师后来道歉了,学校也表了态,这是好事。但这不该只是一个故事的结尾,更该是教育圈醒过来的开始。啥时候清北率不再是唯一的指挥棒,啥时候老师的考核里多了帮学生规划人生这一项,教育者才能放下对数字的执念,重新捡起教书的初心。
毕竟,教育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而不是把所有人都锻造成一个模子的螺丝钉。让孩子选自己的路,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