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书,归功于小学里班主任对我的“不管”,默许我上课看小说,从此养成乱翻书的习惯。我也是个要强孩子,想到未来,焦虑油然而生。
初以“开卷有益”来自我安慰,有点零花钱,就买书。下海了,我做的都是百姓升级换代的萌芽生意,所以不求人、不请客,就买书,钱越来越多,书越买越多,凡是喜欢,凡是心动,统统买来。如今拥有三处书房。看到心动的书,我以为买下它,就拥有全部。其实,书,不看就不是你的,放在家里与店里是一回事,永远是梦中情人。
身体发育了,尤其思想发育了,才发觉小说是虚构的,不看了,也不买了。工作一忙,诗歌不写了,就写不出来了,于是诗集也不买了。后来,生意倥偬,东奔西冲寻找突破口,偶尔忙里偷闲,随手写点豆腐块文章,属于散文类的,于是凡有推荐的散文随笔,必买。后来开公司了,政治类书籍对公司框架结构或有裨益,于是买买买。当老板了,发觉历史对人事管理、对人性窥视很有借鉴意义,于是买买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爱屋及乌,不仅有中华书局的铅字印刷本,还有线装本,买齐了资治通鉴汇评本,为此还为它们配了古书橱,这叫千金买马,以壮声势,一叠叠分门别类,但一本都没看过。
年轻时我胡乱翻书,狗头摸摸,羊头摸摸,毫无系统,所以闲聊三两句可以,一旦讨论,经不起提问,才知自己的知识千疮百孔。知耻而后勇,于是选择上海史,系统读。上海史的书我收集了一堵墙,的确看了不少。看着看着有点心得,想不到“种豆得瓜”。上海史的现代化基础,就是不断筑马路,沿路造市房、聚人气、租门面、繁荣市面。有钱了,再拓马路,又是如此这般,成为套路,这叫路径依赖。一部上海现代化史,最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的金行业,就是房地产。恍然大悟:土地是工业化、商业化必不可或缺的承载地盘,尤其不可复制,区域越是繁荣,道路越是密布,交通越便利,房产越升值。相反建在土地之上的工厂,成本越高,工厂自然外移低洼低价的外地。我不聪明,所以选择了它。
恰巧1997年上海商品房推出,我将“第一桶金”投入到房产爆炒米花。这是书带给我的财富。今天,中国进入老龄化,我从书架上取下日本学者这些年苦苦思考的成果:先看宏观概况的《战后日本经济史》,然后读《负动产时代》《人口与日本经济》,有空再读《无退休社会》。我开始关注银发族:同样老龄化,中国与日本不同,至少上海的退休老人都是“银发银族”。2022年房地产最低迷时,神农架龙降坪的“避暑房”,从30万元一套跌至18万元,我带着朋友买了22套房。原先民宿聚焦避暑,现在开拓淡季,做“康养长居”,让长者住在森林面积达93%的氧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