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你是不是也在天天发愁?
看孩子整天窝床头,眼睛不离手机,手指不停戳屏幕,心里是否五味杂陈?
手机,这个现代科技的产物,不仅成了孩子欲罢不能的玩具,更是破坏无数个亲子家庭的“刽子手!
一位朋友说,自暑假开始,她已经发现她儿子第5次通宵打游戏了!
怎么劝都没用,有时语气重了,人家“嘭”地一声摔上门,从里面反锁,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
“再这样下去,这娃怕是真要废了!”
这位母亲的绝望,我深能理解,因为我家也有这样一个沉沦手机的娃!
我儿子今年小升初,之前答应过他,考完试会给他合理用手机。
可自从有了手机支配权,他就跟变了个人似地!
吃饭盯着手机,干活叫不动,晚上偷偷熬夜打游戏,早上怎么也起不来。
把之前“每天只能玩1+1小时”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试过怒吼、没收,甚至动手,最后却发现,孩子不仅更离不开手机,性格也越来越叛逆!
其实,孩子并没有变坏,毁掉亲子关系的从不是手机本身,而是藏在手机背后的 “多巴胺陷阱”。
多巴胺,又被称为大脑中的“快乐激素”——它,才是让孩子对手机成瘾的罪魁祸首!
就像吃糖果一样,孩子每次玩手机,大脑都会释放多巴胺,并带来短暂的愉悦感。
可一旦停下来,大脑就会出现“多巴胺戒断反应”。
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对其它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科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对多巴胺的敏感度约为成人的2.3倍。
这使得他们在接触短视频、游戏等高刺激内容时,更容易产生依赖和陷入沉迷。
可过度的刺激,会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形成“快感缺失”循环,因此需要更多刺激来维持大脑的愉悦感。
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被多巴胺所支配,甚至被它“绑架”了!
知道问题所在,那么接下来是要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多巴胺熔断”。
之前我以为,没收孩子的手机,阻止他玩游戏就可以了。
殊不知,我越是控制,他就越是惦记!
总之会想方设法玩手机,若是玩不到,心里就会诸多怨气。
后来看了一位教育博主的视频,给了我很大启示。
于是,我决定用“科学断舍离”的方法,帮助孩子挣脱电子产品的束缚。
✔️第一步:把“责骂”改为“商谈”,共同制定规则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总猝不及防,你越是管控,他越是反抗!
很多时候,他们吃软不吃硬,所以光堵是没用的,关键还得好好商量。
后来我折中了一个自己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方式,首先真诚道歉:
“儿子,以前我对你玩手机这件事可能太急躁了,对此我感到抱歉。”
“我知道,你肯定是有自己的计划,学习也不想落下,只是偶尔有时候管不住自己,把控不好时间,对吗?”
孩子不吭声,但点了点头。
“没事儿,这正常,因为有时候大人也会这样。”
“要不这样,以后我不收你手机了,但我们必须定个规矩,帮你慢慢自己管控好手机,你觉得行吗?”
儿子有些雀跃,于是我们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定了以下几条:
👉平时周一至五,每天完成作业后可玩40分钟;
👉周末和假期,每天2小时,但需分两次使用;
👉晚上十点前,手机放到客厅指定位置,绝不能带进卧室;
👉如果连续3天遵守约定,周末可额外获得30分钟使用时间;
👉以上如有违反,则取消次日玩手机的时间。
孩子虽叛逆,但也有自己的尊严。他认可的规矩定下,自然会有意识地克制守约。
当然,有时玩起来也会忘乎所以,但我只需轻轻点醒,他一般都能心平气和地放下手机。
✔️第二步:用真实的快乐,替代虚拟的快感
我儿子以前学过好些兴趣班,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搁置了。
去年他说想学羽毛球,又因面临小升初,学业紧张,也没实现。
所以这个假期,为了让他打发空闲时间,我便给他报了个羽毛球班。
虽说起步有点晚,但毕竟是自己喜欢,因此他学得认真,教练还夸他有天赋,偶尔开小灶。
现在,他上午基本都在球馆度过的,中午休息,下午上课、完成当天作业,只有晚上有点空余时间。
周末我们会带他去爬山、骑行等,路线都是他自己规划的,他因此很享受当中的快乐。
这样一来,他每天过得特别充实,对手机的执念反而淡了许多。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
这些天然的“快乐激素”,要比手机刺激生产的多巴胺更稳定,更持久。
所以让孩子戒断手机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进行户外运动!
✔️第三步:父母以身作则,打造“无手机场景”
我们要求孩子“熔断”,自己却整天手机不离身,这如何能让孩子信服?
所以要改变,就必须全家人一起行动!
比如晚饭后,别再捧着手机躺平沙发,而是跟孩子聊聊天,或拿起书陪孩子阅读。
现在每天晚上,我们家的手机都统统放进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非必要不看。
每次当孩子自觉把手机放进盒子里时,我都会毫不吝啬对他表示赞赏:
“这么遵守约定,能管控好自己,真了不起!”
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这些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看着儿子重新变得阳光开朗,老母亲终于松了口气~
为了手机对孩子强制打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与其和手机“抢孩子”,不如帮他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让他在运动中挥洒汗水,让他在阅读中得到升华……届时他就会明白,真实的生活,远比虚拟世界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