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的家访日,我和班主任来到小C家里。
我们刚坐下,小C妈妈就把手机上自己做的小C历次成绩统计表拿给我们看,指尖在分数栏用力点着:“这物理才三十多分,英语选择题错一半,要不我们给他报个全科辅导班?”她的声音带着焦虑的颤音,“他就是太懒了!怎么不学学他表哥……”
小C爸爸也在一旁叹气:“当初让他选纯理科不听,这个成绩还想读军校,以后可怎么办?”
我想起小C在学校的表现:上周的作文课,小C写的作文被评为范文,他写的自己阅读的收获,文字细腻,细节描写很到位;平时收作业时,他总会把缺交名单整理成表格,用红笔标注“已补”“病假”,连字迹都透着认真……
“其实小C在班里很受欢迎。”我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这是一封挂在班级后面黑板上的夸夸信——“我要夸夸小C,他踏实努力,总是会在生活中帮助我,是一位很注重细节的男生”。班主任也马上补充:“上次运动会,他主动留下打扫场地,把散落的垃圾分袋装好,这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
小C妈妈愣住了,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这些……他从没说过。”
“他还帮您省了不少心呢。”我翻出小C的周记,“您看他写‘妈妈工作很忙,还要陪读,我晚自习回家会自己做点吃的,让妈妈早点睡觉’,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懒呢?”
那天的家访超时了四十分钟。离开时,小C爸爸把我们送到楼下,轻声说:“我们总觉得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倒忘了他本来就是个好孩子”。
改变是从一个笔记本开始的。
家访后的第二周,小C妈妈给我发消息,说发现儿子枕头下有个本子,里面抄满了诗句,最后一页写着“老师说我的比喻用得好”。她表示从明天起也要试着多夸夸孩子。
期末考试前,小C妈妈发来照片:餐桌上多了个“进步本”,每天记着“今天背会了十个英语单词”“物理选择题错少了两道”。她附言:“现在不说‘你要考多少分’,改说‘今天你有哪些小小的进步’,他话明显多了。”
小C的周记里开始出现这样的句子:“妈妈说我抄的诗比字帖还好看”“同桌问我怎么写好议论文,我教了他三个方法”。他收作业时会主动问同学“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连物理老师都夸他:“最近上课眼神亮了,敢举手问问题了。”
期末考试结束,小C的进步很大。他的妈妈发来消息:“感谢您的家访,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儿子,也庆幸我们终于懂得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真的很重要!”
寒假前,小C妈妈发来一段视频:小C在厨房煮面条,一边搅动锅里的面,一边给妈妈讲刚读到的诗。配文是:“现在他会说‘妈,我物理还是不太好,但我在努力’,这句话比考满分还让我踏实。”
看着视频里那个眉眼舒展的少年,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催着幼苗快快长高,而是蹲下来看看他扎根的方向。当家庭和学校都能放下对“分数”的执念,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自会连成一片星河,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作者系长沙市长郡智谷中学教师寇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