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罗县法院的被告席上,路月玲沉默垂首。旁听席上九十余双眼睛注视下,这个曾经光彩夺目的教育明星,此刻只有灰暗身影蜷缩在法律铁网的阴影中。
她身侧空悬的位置,丈夫的名字正以“另案处理”的冰冷字眼印在起诉书上。二十二年教龄,累积几十项耀人称号——石嘴山“十佳校长”“年度人物”“拔尖人才”……这些金色牌匾般沉甸甸的荣誉,竟与280万元受贿金额一同置于被告席两端。那数字之巨,像一块烧红的烙铁,让过往辉煌顷刻间扭曲变形。
回溯她的来路:1992年师范毕业,从语文教师到班主任,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最终踏进校长室门槛。她用漫长岁月编织起一条“完美”的教育生涯之路。
然而公诉词锋锐割开这精心维护的表面:自2013年起,十一年的时光中,她凭借校长身份的印章与电话编织交易网络。工程招引、设备购入、乃至学生入学——学校大小事务成了她谋财通道。一笔笔“合作”如针脚密密麻麻,将信任与廉洁无声撕裂。
更刺目的污点显露在“育人”的职责上——动用职权为入学之路的“特别通行”,连孩子纯洁的学习机会竟也能成为交易品,良知底线在这里被彻底践踏污损。
细思那令人悚然的数字:280万!究竟能覆盖多少教师辛勤付出的月薪?多少贫困学生的求学路费?这笔巨款背后是多少笔交易堆砌,又藏匿了多少个辗转难眠的深夜良心拷问?
我们为荣誉欢呼时几乎忘记:光环只能反映瞬间之光,时间却终让真相显露。
这起震动整个石嘴山的案件是明晃晃的警报:当灵魂价值的天平偏向私欲,再厚重的功勋册也无法成为免罪的护身符。
审判结果我们尚需等待,但路月玲事件早已成为教育界一面破碎的镜子,清晰映照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课题——那些赋予信任的职务背后,究竟是坚定筑守责任的基石,还是悄然铺设堕落的陷阱?
凝视着她昔日手持“十佳校长”奖杯时的那张照片,笑意仍在嘴角停留。这笑容今日已冻结成讽刺浮雕。那张照片旁,堆积如山、闪闪发光的称号如今却如风中的纸屑般无力飘落崩塌。
真正的答案,只存在于她过往每个午夜独坐于宽敞校长室的自我反思中。
我们为教育树理想雕像之时,务必同时铸造制约权力的坚实围栏。
路月玲沉浮经历是一声沉痛的警醒:教师的荣光不在纸面奖章中,而在每个学生发自心底的敬畏目光里;学校管理的纯洁,绝非荣誉室中玻璃柜内的展品,而是每一步职权皆印刻着透明与责任。
今日我们为她痛心扼腕,更为我们坚守的底线警惕默然。
期待判决尘埃落定,但教育界集体反思的大幕须立即拉开——师德不能单靠自觉,信任更无法取代监督。我们如何加固校园防腐败围栏?如何构建阳光财务制度?怎样设立师德档案动态监督机制?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者,但理想必先安放于制度的基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