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开学了,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很多家长很想跟孩子建立友好的沟通关系,却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其实,孩子的心理特征会随着成长而变化,但无论如何,请务必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
最近,我们梳理了孩子们各个时期会呈现出的不同心理特点,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与孩子沟通。
小学一年级(6~7岁)
▶ 心理特征
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 沟通方法
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学会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7~8岁)
▶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且自控力不强。
▶ 沟通方法
家长要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多鼓励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8~9岁)
▶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
▶ 沟通方法
由于孩子交往范围扩大,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孩子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的不良习惯。
小学四年级(9~10岁)
▶ 心理特征
9-11 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 沟通方法
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演算、书写、检查的习惯。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职欲望。
小学五年级(10~11岁)
▶ 心理特征
竞争意识增强,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 沟通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11~12岁)
▶ 心理特征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早期,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会对老师、家长的干涉进行反抗抵制,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 沟通方法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逐步为升学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初中一年级(12~13岁)
▶ 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素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有从众心理。不愿让大人管,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时,还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 沟通方法
1
关注适应性
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环境、教学方法、生活节奏都需要适应,要帮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
养成学习习惯
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重视养成教育,让孩子尽快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3
重视基础知识
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级(13~14岁)
▶ 心理特征
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导致了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的出现。此外,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 沟通方法
1
引导认识爱情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怎么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
2
重视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3
鼓励孩子迎接挑战
初二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此阶段学习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家长需引起高度重视,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初中三年级(14~15岁)
▶ 心理特征
独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喜欢同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
▶ 沟通方法
1
紧迫不舍
为了给中考复习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2
查漏补缺
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 / 3,孩子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利用开学初不太紧张的阶段,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查漏补缺、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3
压力调节
随着中考的临近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压力,但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专业人士给孩子帮助。
高中一年级(15~16岁)来源:晓彤心理
▶ 心理特征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 沟通方法
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孩子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
这时,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孩子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在高中阶段孩子有问题不能拖,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高中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
高中二年级(16~17岁)
▶ 心理特征
此阶段由于很多孩子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
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
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孩子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孩子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偏科现象严重
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 沟通方法
家长可帮助孩子抓住学习活动中的矛盾主要方面,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则会使孩子更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调整行为模式。
高中三年级(17~18岁)
▶ 心理特征
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 沟通方法
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
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
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
最后,家长们要有感知孩子情绪变化的能力,如果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出现以下感受或状况,并持续超过2周以上,请尽快就医或寻找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师求助:
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持续的睡眠质量差。
较长时间感觉惊恐不安,失去安全感。
对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感觉无助、感觉空虚、情绪持续低落。
感觉自己变得迟钝及麻木。
不想和他人交流,变得内向,感觉非常孤独。
家长们要有感知孩子情绪变化的能力,如果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专业支持,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