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一网友发帖投诉,镇海区某小学三年级某个班级的英语课由语文老师兼任,而该老师还担任班主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级其他班级都有专职英语老师。
“这样的安排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这声呐喊瞬间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无数家长纷纷表示:“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学校吗?”
事件起因很简单,却有极强的代表性。在宁波这所小学里,一个三年级班级的英语课由语文老师兼任,而其他班级都配备了专业英语教师。
家长们的焦虑不难理解:“语文老师发音标准吗?”“有足够时间备课吗?”“专业知识够用吗?”这些问题像连珠炮般在家长群里爆发。
尤其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相当于建造语言大厦的奠基时期。发音习惯、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构建都在这个阶段形成。
更让家长难以接受的是同校不同待遇的现实。为什么其他班级有专业英语老师,唯独这个班级没有?
这种差异配置让家长不得不怀疑:我们的孩子被当成“二等公民”了吗?教育资源分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随机抽签还是另有隐情?
许多网友表示理解这种不公感:“如果是全校都没有专业英语老师,可能还能理解为师资短缺。但为什么唯独一个班特殊?”
这位兼任英语教学的语文老师还有一个身份——班主任。这意味着她需要承担语文教学、英语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三重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本就繁琐,加上两门主科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家长担心:“即便是再负责的老师,精力也是有限的啊!”
教育专家多次指出,教师负担过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疲于奔命的老师如何能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耐心辅导每个学生?
这起事件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师是否真的短缺?另一方面,学校是否存在编制管理、师资调配的不合理?
有教育工作者透露:“不是没有英语老师,而是各学科老师比例调配问题。语文数学老师往往负担最重,而有些专业科目老师课时量不足。”
网友评论一边倒地支持家长:“教育无小事,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像去医院看病,让外科医生给你看内科一样。”
大多数家长并不想指责老师个人,而是质疑这种安排的合理性。一位家长说得中肯:“我们知道老师也很辛苦,但孩子的教育不能将就。”
家长们的核心诉求很简单: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这是基本权利。
教育部门早有规定,小学教师应“专任化”,即每位教师主要担任一门学科教学。现实中,兼职教学在不小学尤其农村地区依然存在。
但在一线城市宁波,且同校存在差异配置的情况下,这种安排确实难以让人信服。家长们的诉求不仅合理,更是对教育质量的正当要求。
教育公平不只体现在区域之间,更应落实在同一校园内的每个班级、每个孩子身上。那些正在关注此事的家长们,不是在苛求,而是在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