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透过教室门窗,洒在碑林区铁五小学五年级十班学生的课桌上。“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清朗的诵读声中,新教师俱一雯正带领学生领略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世界。
从西藏民族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到小学讲台,新教师俱一雯这位出生于2000年的姑娘,即将迎来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教师节。讲台对她而言,不仅是职业起点,更是一场跨越两代人的教育接力。从小看着身为教师的父母早出晚归,她曾不解“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么忙”,如今她终于理解了那份辛苦背后的价值。
初登讲台:心怀敬畏 眼中有光
“开心、紧张和充满勇气。”当被问及新入职的感受时,俱一雯用3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开心源于梦想成真,终于站上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紧张来自于对新挑战的敬畏——“讲一节课不难,讲好一节课不容易”。
她的勇气源自三个方面:多年专业学习积累的底气、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榜样力量以及学校为新教师提供的成长平台。“我坚信这份勇气,会激励我不断进步,勇敢接受所有挑战。”俱一雯说这话时,眼底仿佛有星火在跳动。
开学前,俱一雯将心中的忐忑化为前行的动力。她反复研读名师课堂实录,认真记录每一处精彩设计,将学习所得一点点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储备。入职第一天,站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她既为融入这个优秀的教师团体而振奋,也将那份“讲好一节课”的敬畏之心,悄然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自我期许。
入职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内容扎实而全面:从学生安全防护的每一个细节,到教师板书的一笔一画;从学校规章制度的细致解读,到幼小衔接课程的方法策略。这些培训不仅为她指明了方向,更像是一双温暖有力的手,带领她迅速融入新环境,将最初的忐忑沉淀为脚踏实地的从容与力量。
家风传承:从不解到向往
俱一雯来自咸阳,父母都是高中教师。小时候,她常常看到妈妈清晨6点多便出门上班,晚上才能等到妈妈回家。“为什么别人的妈妈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我的妈妈却总是这么忙?”年幼的她曾不解地想。
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即便在寒暑假也依然忙碌——从小,她就直观地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辛苦。然而,当她一次次看到学生健康成长、交出满意答卷时父母脸上那难掩的欣慰,一种清晰的向往,逐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真正让她坚定这份向往的,是大学期间的一次实习。那次讲授《大自然的声音》的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特别紧张,试讲完心里没底,结果有几个孩子跑来跟我说‘老师,你讲得真好’。”
孩子们的鼓励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和幸福感。“正是这些小小的鼓励,让我一路坚持了下来,也让我更加期待真正走进教室、陪伴孩子们成长。”俱一雯动情地说。
以爱为桨:驶向童心与文学的远方
“我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用爱浇灌,激发潜能’。”俱一雯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她的课堂上,这种理念得到了生动体现。在教授《白鹭》一课时,她从一段白鹭的小视频入手,通过多次互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引导孩子们感受汉字之美。
铁五小学语文教师邓聪是俱一雯的“师父”,也是她心中的榜样:“邓老师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总能及时肯定、鼓励或巧妙补充学生的回答,将课堂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她的班主任工作也同样出色。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新教师,俱一雯对自己的专业提升有着清晰规划:短期内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熟练掌握课堂教学技巧和管理方法;长远则希望在儿童阅读推广和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我不奢求能培养出多么杰出的人才,但我真心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童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文字的力量。”俱一雯说。
“许多年后,当学生回忆起小学语文课时,心中涌起的是温暖与热爱。这份热爱伴随他们走向更远的人生旅程……”这就是俱一雯这位新教师最朴素的心愿。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