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72分)
( 一 )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全球饮食日渐趋同,人类正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这意味着人们放弃了很多物种宝贵的遗传特性,并将承担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
你或许会说:“比起我的父母或祖父母,我吃的食物种类可丰富多了。”从某种层面来说,确 实如此。无论是在伦敦、洛杉矶还是在利马,你都能吃到寿司、咖喱和麦当劳,你都能咬一口牛 油果、香蕉和芒果。提供给我们的食物乍一看多种多样,但接着你就会意识到,这种“多样”在全 球蔓延的方式都一模一样。人类的饮食在过去150年(大约6代人)里发生的变化比之前整整 100万年(大约4万代人)里发生的变化还多。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大型实验。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不管是作为狩猎采集者,还是作为农民,人们的饮食都是极其 多样的。食物就是人们所在之地的产物,是当地人的生产活动与气候、土壤、水甚至海拔共同作 用的结果。这种食物多样性储存在农民保留下来的种子里、人们种植的水果蔬菜里、人们饲养 的各种动物身上、人们烤出来的面包里,还有人们生产的奶酪和制作的饮料里, 一路传承至今。
Kavilca(一种小麦)是食物多样性日益衰减的幸存者之一,但也时日无多。它背后有一段独特的历史,与那个地区及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可如今,这种完美适应了当地环境又拥有独特味道的谷物濒临灭绝。其他成千上万种农作物和食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了解它们的故事,清楚它们消亡的原因,因为我们的生命依赖于它们。
幸运的是,我们如果立即采取行动,就能拯救食物多样性。
许多食物濒临灭绝,食物多样性丧失,这两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纯粹是人为的灾难。农作 物多样性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损失。当时,为了拯救忍饥挨饿的数百万人 口,作物学专家找到了超大规模种植水稻和小麦等谷物的方法。为了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缓 解全球粮食短缺,少数几个超高产的新品种取代了成千上万个传统品种。多用农药、增加灌溉、 研究新基因……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作“绿色革命”。
正是因为“绿色革命”,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1970年至2020年间的人口也增长了一倍多。
然而,培育出更多的同质品种反而会损害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
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这个体系就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
尽管“绿色革命”是以科学为基础,但它企图过度简化自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种下了一 片又一片同品种的小麦,却抛弃了成千上万个适应性强、恢复力也强的品种,我们曾经一而再、 再而三地遗忘它们的宝贵特性,但现在我们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领悟了前人的智慧。
长久以来,人类食用的植物约有6000种,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光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 三种就为人类提供了能量总需求量的50%。再加上土豆、大麦、棕榈油、大豆和糖类,这一占比 就达到了75%。随着成千上万种食物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少数几种食物占据了主导地位。 世界各地的饮食都发生了改变,但所有的改变皆指向统一,这种现象实属前所未见。
我并非号召人们回归过去的饮食方式,但我认为确实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了在现在和 未来的世界里生存下去,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当前的食物体系正在毁灭地球。100万种 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我们推平了一片又一片森林,种下大量的单一品种作物,接着每天 烧掉数百万桶石油来制造肥料,施用于作物之上。这种耕种方式就是在透支未来。
我不能妄下断言,声称拯救濒危的食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相信这是办法之一。举例 来说,在十分寒冷潮湿的环境下,Kavilca能茁壮成长,但现代作物注定歉收。Bere(原产于苏格 兰的六棱大麦)完美适应了奥克尼群岛的恶劣环境,无须肥料或农药就能生长。鲜嫩多汁又富 含营养的块茎植物Mur nong(一种山药)曾盛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它的存在证明了我们可以向 原住民学习如何在饮食方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并将其命名为“美味方舟”。慢食协会发现,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 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慢食协会呼吁尊重食物的多样性,这引 得世界各地的农民、厨师和“慢食运动”参与者展开了想象,并开始把他们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 加入“美味方舟”名单。找出身边的濒危食物,你就能贡献一份力量。食用濒危食物也有助于保 护它们。它们不仅仅是食物,它们还代表着历史、身份、乐趣、文化、地理、基因、科学、工艺和创 造力。当然,还有我们的未来。
(摘编自达恩 ·萨拉蒂诺《饮食趋同下的危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放弃了很多物种的遗传特性,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导致人类数量倍增,人们承担着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
B. 在过去150年里,人类的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变得多种多样。作者达恩·萨拉蒂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
C.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把所在之地的产物作为食物,并通过种子等将产物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人类饮食的多样性。
D.20 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将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其中,并将之命名为“美味方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论述了提升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B. 作者认为“绿色革命”虽然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饥饿问题,却破坏了农作物的多样性。
C. 文章列举与几种主要食物相关的数据,准确真实地呈现出人类饮食日渐趋同的特点。
D. 文章通过通俗易懂又严谨的语言,阐释了当下饮食趋同现象及其对未来的深层影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饮食趋同现象的一项是(3分)
A. 全球对小麦、大米、黄豆等粮食作物的需求上升,但对木薯、高粱等传统作物的需求不断下降。
B.20 世纪70年代以前,大豆在亚洲以外鲜为人知,如今它却成了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
C.鳄梨原本主要产于美洲,属于美洲地区的特色食材,如今在全球各地的沙拉等食物中都能见到。
D.我国某省充分利用本省各地独特的资源,向江河湖海、山林旷野要食物,丰富了当地的经 济结构。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饮食趋同会带来哪些危害。(4分)
5.请结合原文和下列文字,从文化和生态的角度分别简要谈谈你对全球饮食日渐趋同现象的认 识。(6分)
在全球化浪潮下,美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国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 合。从法国的鹅肝酱到墨西哥的玉米卷,从中国的火锅到意大利的披萨,这些美食跨越千山 万水,成为世界各地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这表明全球餐饮文化正在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人 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 年 辛 亥 陈 晔
① 月黑风高,他突然打了个冷战。
窗外,静如黑色铁砧。从住的楼望出去,大石桥有些朦胧不清。心里被某种东西突然揪紧。 一列火车的声音传过来。他抓起手枪,警觉地聆听外面的声响,身边的参谋长也抬起了头。这 是辛亥年的11月。
几年前,也是这样的晚上,他带着一支小分队赶往东北延边。驻边部队要生事,大帅让他去 抚边。他是特使,有生杀大权,他没使用。能动嘴就不动手,都是中国人。
“吴参事,那一带土匪多,据说杀人不眨眼。”同行者声音有点儿抖。
“莫怕!”
在向导引路下,他们连夜往目标地赶去。 一天早晨,他们一行出现在生事者军营。
生事者不是吃素的,既然敢闹事肯定有准备。他们荷枪实弹,欲给来人下马威。朝廷长期 拖欠军饷,他们饿着肚子守边, 一肚子怨气,来的人可能有来无回!
“你来做甚,是不是不想活了 ”
“想活,也为你们能活!”
“口气不小,杀你们跟跟死几个此蜉蝼蚁一般简单!”
话粗鲁,蛮不讲理,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他面上不显一丝慌乱,心里可以有波动,但表情不能带出来,有一点儿草鸡样,就输了气势。 “一个学生娃,知道刀枪是啥 ”
“我自幼习武,家传吴家棍,也能护身。不才,8岁写下对联: 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 罗巴。”
“哈哈,口气不小,听说你还留过洋 ”
“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随行人员补充道:“吴参事是我国第一期学生,在校与同学号称‘士官三杰’。”
“呵,不简单!肚里有点儿墨水。你来,能给我们解决啥 ”
“咱们是军人,和土匪不同,不能置国家大义于不顾。”
“欠的军饷能解决 弟兄们不能总喝西北风!”
“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朝廷想着呢。军饷我带来了,剩下的事情,看你们的。咱们各司其职, 守护国土,匹夫有责!”
话不在多,有板有眼!他亮出带来的一张大额银票。
解决了军饷,军队没有哗变。同行者悄悄对他说:“我以为小命不保!”
他没说话,后背衣服早已湿透。
他们在延边驻扎下来。他带着从北京带来的人员,除了管理边防,还走遍延边,绘制了一张 详尽的地理图。
② 刚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日本人又来寻衅滋事,竟然要在延边修铁路,已派出测量人员勘 察地形,在要修路的地段插上小旗。他听说后,带人把小旗像拔韭菜一样全部拔了!日本人来 讨说法,还是他在日本上学时的老师。
“这是我国的领土,谁允许你们修铁路了!”
他的话硬,像生铁!
对方强词夺理,愣说是他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们的领土 ”
他拿出几个月来踏遍山水绘就的地理图:“这就是!”话依然梆硬!
日本人缩头了,回去汇报:“他们有三国赵云那样的勇士!”以后多年,这一地区很平稳。他 得出的结论:从个体到民族以至国家,都得硬气,硬气才不受欺!
一个个月黑风高夜,让他从毛头小伙子走向成熟,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 一位孙先生找到他。他们在漫漫黑夜中说了很多话。这个叫中山的人引导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1911年,辛亥之年。他已经离开延边回到北方。现在的他,正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司令部。
10月10日,武昌新军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他过井陉,赶赴山西娘子关, 与阎锡山决定联手组建燕晋联军,他为联军大都督,会师北上直逼北京,推翻大清,建设新中华。 他起义的地方,为古代的中山国。③ 中山,他的思想时空突然被一种联系打通了。
他坐火车从娘子关返回石家庄。月黑风高之夜,他下令将火车站一列军火扣留了,这是发往南方要剿灭南方新军的军火。山雨欲来,这些军火将是他和将士们迎接光明的爆竹。他将在北方燃起一把火,这把火,叫革命!
一切在秘密中进行。他在石家庄火车站电报局楼上面对所在部队军官宣布翌日起义,讲述他的梦想,为中华民族之强起,要在北方呼应南方的辛亥革命。
辛亥,辛亥!他发出革命的呼号,部队连夜买来白布,制作白布臂箍,这些臂箍将缠在手臂上,作为起义时的标记。
这一夜,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一直陪着他,三个人兴奋又激动,筹划着第二天起兵的每一个细节。外面传来异响,他握着手枪,突然说:“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要回到东北,我还没去过天池!”
门被撞开,几声枪响,他倒在了辛亥年的月黑风高之夜。
④ 古国中山,埋下忠骨。
他被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中山先生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他的名字,叫吴禄贞。他的生命,终在辛亥之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段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同时也突显了战争时期紧张的氛围。
B. 小说在刻画吴禄贞的形象时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抚边”时对同行者和生事者的语言描写。
C. 吴禄贞对讨饷生事者和要修路的日本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是怜悯,后者是强硬。
D. 小说以“月黑风高”开头,倒数第四段又提到“月黑风高”,前后照应,使叙事结构更加完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写出了人物在“月黑风高”之夜的反应,也暗示了后文将出现的危险。
B.句子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俗语过渡,显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纷乱。
C. 句子③“思想时空”“打通”指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吴禄贞积极参与了武装起义。
D. 句子④点明吴禄贞牺牲之地,呼应前文,赞扬此地从古至今人才济济,忠臣辈出。
8.从“几年前”到“这个叫中山的人引导他走上了另一条路”,这部分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 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的内容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文学的虚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斩首虏获甚众。夏,去病复深入二千余里,至祁连山,斩首虏获尤多。益封五千户。是时诸宿将皆不如去病,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矣。
上与诸将议曰:“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乃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斩七万级。两军出塞,塞阅官、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乃益置大司马位,青、去病皆为之。自是之后,青日退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士,多去事去病。独任安①不背。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然少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②。事多此类。青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汉纪 ·孝武皇帝》,有删改)
材料二:
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以功封侯,青失两将军①,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封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 正不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汉武赏功明白》,有删改)
[注]①任安:人名,卫青的属下。②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③失两将军:《史记》作“失两将军军”,翕侯赵信和右将军苏建两支人马出师不利,赵信败降匈奴,苏建只身逃归。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赵信为单于A画计B常以为C汉兵不能度幕D轻留E今大发F士卒G其势H必得所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过,越过,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相同。
B. 属,隶属,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C. 而,但是,表转折,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而”用法相同。
D. 使,驱使,与《苏武传》中“数通使相窥观”的“使”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霍去病率军深入匈奴腹地,斩杀和俘虏的敌人很多,因战功显赫而被加封食邑五千户。
B.卫青的权势衰落后,卫青的朋友、门客中很多人转而投靠霍去病,只有任安不肯这样做。
C.天子曾想教霍去病学孙武、吴起的兵法,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很用功,后得以建功立业。
D. 卫青、霍去病各率兵攻打匈奴,最终霍去病及部下获赏丰厚,而卫青及部下未获封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诸宿将皆不如去病,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矣。(4分)
(2)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4分)
14.材料二中,有人认为,汉武帝即使没有厚赏卫青,也应当有所表示来安慰卫青。你是否认同 这一看法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陈述你的理由。(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车载板②(其一)
王安石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②,好音而岘皖。
壤壤④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挽。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闲居金陵期间。次年王安石去世。 车载板:鸟名,据传它可预知人的生死,被楚人视为“不祥鸟”。②抟黍:黄莺。③岘皖:形容鸟羽 鲜亮美好或鸟鸣和谐悦耳。④壤壤:同“攘攘”,形容纷扰喧嚣。⑤蒿里:坟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园中荒芜的境况,这与诗人变法失败以后晚年的孤寂心境形成呼应。
B. 车载板被楚人视为“不祥鸟”,但诗人与它为伴,高声回应它的啼叫,与它一来一往地唱和。
C.“视遇若抟黍”指诗人将车载板当作黄莺精心饲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现实的逃避。
D. 全诗借鸟来寄托诗人深刻的哲思,将平凡的事物变成承载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
16.王安石晚年诗风含蓄深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妨碍孩子的成长,而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叶茂果硕”。这种教 育理念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 , ”的种树理 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月光洁白明亮。
(3)在传统文化中,鸥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自由、淡泊、纯真等。中国古人就常以“鸥”这一意象入诗,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们后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2024年11月,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 “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主题讲座”活动,旨在围绕“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成就”,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 A ”“言约旨远”。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优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春晚上2024年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 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 “牌看似混乱,但无论何时,无论谁的牌,第一张牌与第 五张牌都可以拼成同一张牌;同样,第二张与第六张、第三张与第七张、第四张与第八张牌也分 别能拼成同一张牌。”这个数学规律就是这四对牌对应的两个数字除以四都有同样的余数,这就 是数学上的同余概念。神奇魔术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同余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
中国古代数学开启了命题证明之先河。“勾股定理”是广为人知的数学原理,但(甲),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就已经有了系统完善的阐述。“故折矩,以为勾广 三,股修四,径隅五。”许多人据此以为西周数学家商高只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例。数学 研究者阐释了《周髀算经》中的原文对于商高折矩思想的表述,以及商高对勾股定理的接续证明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商高通过“折 矩”、“既方之”(“皆方之”)、“环而共盘”、“积矩”,提出了对一般矩形都适用的思想与方法,展现 了定理证明之真谛,证明了勾方、股方与弦方有相同的等量表达——两个相等的勾股矩形加上 边长为勾股之差的方形,从而得到勾股定理,开启了命题证明之先河。
中国古代数学对(乙),有关准、绳、规、矩、筹、策等说法或俗语都源于数学。如人们 B 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法律为准绳”等说法也与数学有关。
中国是数学启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做出了源头性的贡献,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无穷与极限等,从而对华夏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从根基上是非常推祟数学的。“文明的烛火”燃烧绵延千年的智慧,发挥中国古代数学的“引擎”作用,让数学之美与时代之美交相辉应。
18.文中最后一段将“中国古代数学”比作“引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信念”为本体 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4分)
22.文中最后一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 础。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语言对精神家园的维系作用却面临挑战,如随意性、碎片 化网络语言的侵袭使不少人热衷“梗文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1.C
2.A
3.D
4.①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食物濒临灭绝。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食物体系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②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人类的生活。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从文化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全球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意味着全球饮食日渐趋同越会挤压当地传统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面临风险,甚至逐渐消亡。②从生态角度看,全球美食共享虽然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食物的选择,但也意味着少数作物主导全球饮食,人们为了扩大少数主导作物的生产规模,可能会推平森林、滥用化肥农药等。这种单一化种植模式暗藏生态危机,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长远生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C
7.D
8.①在人物形象上,“抚边”和“拒绝修路”的情节,塑造了吴禄贞机智勇敢、有民族大义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的情节为下文写吴禄贞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做铺垫,让“起义”情节水到渠成,不显突兀。(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历史的真实:军阀混战、日本人抢夺东北修路权、辛亥革命的大背景等都是真实的历史,吴禄贞、孙中山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吴禄贞在石家庄起义也确有其事。②文学的虚构:生事者和日本老师的人物形象、谈话以及月黑风高的景物描写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属于文学虚构。③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EG
11.A
12.C
13.(1)这时一些有经验的老将都比不上霍去病,由此霍去病一天比一天受到武帝亲近和变得显贵,可以比得上大将军卫青了。(关键点“宿将”“日以”“比”各1分,句意1分)(2)霍去病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不能自行振作起来,然而霍去病还在开辟场地踢球。(关键点“或”“振”“尚”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一:认同。(1分)
①虽然卫青和霍去病率兵的数量一样,但那些敢于力战且深入敌境的勇士都隶属于霍去病。
霍去病拥有优势兵力,卫青的战功不如霍去病的战功是意料之中的事,汉武帝不应对卫青要
求太高。
②卫青虽然战功不多,但也与霍去病一样出塞为国家拼命。汉武帝如果有所表示
来安慰卫青及其部下,可以使他们一如既往地为国效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不认同。(1分)
①霍去病斩杀匈奴七万多人,多次大获全胜;而卫青折损了两名大将所率人马。二人功绩差异显著,赏罚必须分明才能让士卒信服。②汉武帝只以战功为标准来论功行赏,而不以身份贵贱论高低,维护了军功制度的公平公正,避免因资历或人情滥赏。(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5.C
16.①情感含蓄。诗歌表面写庭院荒芜、不生珍果,实则暗喻理想抱负的落空,以景物之荒写心境之寂,含蓄传递出对仕途挫败的感慨。②哲思丰富。诗人将车载板与抟黍等同,体现出诗人的平等观;诗人认为世间熙攘如梦幻,生死皆为自然规律,无可逃避亦无须执着,体现了诗人看透生死后的达观。(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2)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3)示例一:飘飘风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示例二: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示例三: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信念是黑夜中的北斗星,在迷茫困顿的时刻,始终为前行的脚步指引方向。(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暗喻贴切、语言流畅给2分)19.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耳熟能详(习以为常)(每处1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20.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卓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2024年春晚上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两处表述不当:一是“成就”与“优越”搭配不当,二是“春晚上2024年”语序不当。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21.甲: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乙:中国语言也有重要影响(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22.①“启源地”中的“启”应改为“起”;②“推祟”中的“祟”应改为“崇”;③“交相辉应”中的“应”应改为“映”。(每找出一个字给1分,每改对一个字给1分,只需找出并改对任意两个字即可。多改的话取前两个字,从第三个字起不给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