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正是全国各地高校开学时期,但是各地学生和家长普遍发现,今年高校的学费以及住宿费都普遍出现上涨,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和中外合办高校上涨得最为厉害。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外高校最近三年的学费都有上涨。比如根据人民网的报道,韩国199所高校都在酝酿涨学费,其中12所已经明确表示计划涨学费。
具体到国内方面,各省教育厅最近两年召开听证会议,对于公办高校学费上涨问题进行科学讨论,实则今年已经有两个省份都在计划上调高校学费。
比如甘肃省召开调整公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学费标准听证会,允许“双一流”高校整校全专业上浮不超过10%。此外,云南省也是今年调整高校学费,平均调整幅度约10.5%。
除了公办高校以外,民办高校学费的上涨速度更是超出大家想象。据澎湃新闻的调查,在全国各省分别抽取一到两所民办本科与民办专科,超过80%的高校学费都有上调。
如今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基本都已经突破2万元,只有河南、四川等少部分地区的民办高校学费保持在1.6万元到1.8万元之间,而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均已经突破3万元。
高校学费上涨的“底线”各不同
公办高校的学费上涨需要经过物价部门以及教育厅举行听证会议,并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才能对高校各专业的学费进行调整,而且涨幅方面也会有严格限制。
我国诸多省份公办高校的学费都是执行20年前的标准,中西部地区省份基本都是集中在3500元到5000元之间,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变化,所以对普及高等教育事业有重大意义。
从人均收入结构来看,2024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是2000年的5倍以上,所以当前中国公办高校的学费确实很便宜。因此,适当涨价也可以理解。
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大学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公办高校每次涨幅基本都是保持在2000元以内,还是能在普通家庭承受的范围内。
教育部门每隔十年才会调整一次公办高校的学费,但是民办高校超过30%每年都会调整学费。原本民办高校的学费基数就很大,又每年增长,导致学生都难以承受。
正是因为民办高校的不断涨价,才导致2025年全国大量民办本科高校遇冷,即使多次进行降分录取,考虑到昂贵的学费问题,许多学生最终都会选择公办专科学校。
高校学费上涨背后的原因分析
大家必须要清楚,大学教育并非属于义务教育,高校的收入并非是全额财政拨款,这样使得高校必须要收支平衡,要保障学校的平稳运转。
当然,公办高校有非营利性原则,但是自身的收入也跟经济发展和财政密切相关。如今各地财政压力较大,来源于财政方面的拨款有所减少,导致部分高校的经费预算被压缩。
而高校的科研设备、基础设施维护以及优质师资引进等都需要花钱,所以学校必然要增加收入,这里面学生的学费就是重要的一项,这一点也是得到各省教育部门的允许。
毕竟高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保证自身拥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方面给予的支持有限,只能通过学费以及其他校园收入,增加经费预算。
2016年教育部规定民办高校需要确定自身的办学性质,即分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营利性民办高校。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代表有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
而营利性民办高校则主要由各地企业创办,数量占据80%以上,全国数量超过200所。由于民办高校前期购买土地,盖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各项费用都是贷款为主,所以在开学之初就背负着较大的债务压力。
但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整体收入增加且趋于稳定,按道理来说已经能逐步还清银行方面的贷款。而剩余的利润则是分配给股东,学校形成的资产则进行再次抵押投资。
企业创办高校以盈利性为主,必然意味着想要获取更多利润,特别是在如今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招生不足,自然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来保住自身的盈利水平。
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偏好逐步发生变化,加上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有公办高校逐步扩招,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这样也导致很多民办高校想要在红利期,尽快获得更多收入。
因此,这些年大家会看到民办高校都在大规模扩招,而且部分民办高校的学费连年上涨。但是2025年已经逐步出现拐点,说明学生和家长已经承担不起相应的学费,不愿意再报考。
总体评价
高校学费上涨应该要结合经济情况,如今的经济形势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大家都尽量希望别在这种环境下涨学费。即使公办高校仅上涨几百元,但对于普通家庭也会形成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办高校学费基本已经到达顶点,未来已经很难形成上涨空间,目前来说报考性价比依然很低,普通家庭学生还是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