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法,核心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如 “数的组成”“加减法”“图形特征”)转化为 “可操作、有互动、能竞争” 的游戏场景,贴合一年级学生 “爱动、爱模仿、注意力短” 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 “玩” 中理解概念、强化记忆。以下结合一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提供 6 个可直接落地的游戏化教学方案,附 “游戏目标、准备、流程、概念关联”,教师或家长可灵活套用:
一、数的认识与组成(1-20):用 “实物互动游戏” 建立 “数与量” 的对应
游戏 1:“小棒捆捆乐”(理解 “10 个一 = 1 个十”“20 以内数的组成”)
1. 游戏目标
让学生直观理解 “10 个单独的小棒 = 1 捆小棒(1 个十)”,能说出 “11-20 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避免死记数字。
2. 游戏准备
材料:每人 10 根单独的小棒(或吸管、铅笔)、1 根橡皮筋(用于捆小棒)、“数字卡片”(11-20,每人一套)。
分组:4-5 人一组(方便互动和互相检查)。
3. 游戏流程
“捆十” 任务(基础环节):
教师说:“请大家数出 10 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 1 捆,这 1 捆就是‘1 个十’!”—— 学生动手捆小棒,组内互相检查 “是否捆对 10 根”。
“数字配对” 任务(核心环节):
教师随机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 “15”),小组内比赛:“谁能最快用‘捆好的小棒 + 单独的小棒’摆出 15?并说出‘15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正确摆法:1 捆(1 个十)+5 根单独小棒(5 个一);
正确表述:“15 由 1 个十和 5 个一组成”;
奖励:最快摆对且说对的学生,获得 “小数学家” 贴纸。
“拆数挑战” 任务(进阶环节):
教师说 “20”,让学生思考:“20 可以拆成几捆小棒?”(2 捆,即 2 个十);再问 “18 拆成 1 捆和几根?”(8 根),强化 “数的组成可逆性”。
4. 概念关联
通过 “捆小棒” 的动作,把抽象的 “数位(十位、个位)” 转化为 “看得见的捆和根”,让学生理解 “11 不是‘1 和 1’,而是‘1 个十 + 1 个一’”,为后续 20 以内加减法铺垫。
二、20 以内加减法:用 “竞争类游戏” 强化 “计算逻辑”
游戏 2:“凑十接龙大作战”(熟练 “20 以内进位加法” 的 “凑十法”)
1. 游戏目标
让学生掌握 “凑十法” 的核心步骤(拆小数、凑大数),快速计算 “9 + 几”“8 + 几” 等进位加法,避免 “数手指” 算得慢。
2. 游戏准备
材料:“凑十口诀卡”(如 “9 凑 1”“8 凑 2”)、“加法算式卡”(如 9+4、8+5,共 20 张)、计时器(每组 1 个)。
分组:2 人一组(对抗赛,激发竞争欲)。
3. 游戏流程
“口诀热身”(1 分钟):
全班一起念 “凑十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9 凑 1,8 凑 2,7 凑 3 来 6 凑 4,5 和 5 凑成一双手!”—— 强化口诀记忆。
“接龙对战”(核心环节,5 分钟):
规则:两人轮流抽 “加法算式卡”,抽到后需在 10 秒内用 “凑十法” 说出计算过程和结果,说对得 1 分,说错则对方得 1 分;
示例:抽到 “9+4”,学生需说:“看大数 9,分小数 4 成 1 和 3,9+1=10,10+3=13,结果是 13!”;
计时:用计时器卡时间,10 秒内没说完则算错,培养 “快速反应” 能力。
“小组冠军赛”(3 分钟):
每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代表小组参加全班 “冠军赛”,教师抽最难的算式(如 9+8、8+7),最终冠军获得 “凑十小达人” 称号。
4. 概念关联
通过 “对抗赛” 的紧张感,让学生主动回忆 “凑十法” 步骤,避免计算时 “混乱拆数”(如算 9+4 时,不会把 4 拆成 1 和 3,而是拆成 2 和 2),同时提升计算速度。
三、图形与几何(立体 / 平面图形):用 “探索类游戏” 感知 “图形特征”
游戏 3:“图形寻宝大冒险”(认识立体图形 / 平面图形的特征)
1. 游戏目标
让学生通过 “找、摸、说”,直观感知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的立体特征,以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的平面特征,能区分易混淆图形(如正方体和长方体)。
2. 游戏准备
材料:提前在教室藏好 “图形道具”(立体:魔方、水杯、乒乓球、书本;平面:正方形手帕、三角形积木、圆形盘子、长方形卡片)、“图形任务卡”(每人 1 张,如 “找 1 个能滚的立体图形”“找 1 个有 4 条边的平面图形”)。
分组:3 人一组(分工合作:1 人找、1 人记、1 人说特征)。
3. 游戏流程
“任务发布”(1 分钟):
教师给每组发 “图形任务卡”,说明规则:“在 5 分钟内,找到任务卡上要求的图形,并用 3 句话说说它的特征,找对且说对得 1 颗星!”
“寻宝行动”(5 分钟):
示例 1:任务 “找能滚的立体图形”—— 学生找到乒乓球(球)、水杯(圆柱),说特征:“球圆圆的,能到处滚;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的,能前后滚!”;
示例 2:任务 “找有 4 条边的平面图形”—— 学生找到正方形手帕(4 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卡片(对边一样长),对比说:“它们都有 4 条边,但正方形的边一样长,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如把 “书本” 说成 “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摸 “书本有 6 个面,是立体图形”)。
“成果展示”(3 分钟):
每组派代表展示找到的图形,说特征,全班投票 “特征说对了吗”,得星最多的小组获 “图形探索队”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