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从小学步入初中,再从初中迈向高中,每个学段的转换都伴随着学习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显著变化,知识深度与自主学习要求同步提升,每一个学段转换点,都在考验着学生的适应能力。做好学段衔接,既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业持续进步的关键,也是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部分家长还存在“超前教育”观念,校外机构还存在变相学科培训,评价单一化倾向未根本扭转,学段衔接正面临着主体间存在壁垒、衔接内容知识本位倾向突出、衔接方式简单化形式化、衔接评价导向功利化等或显性或隐性的障碍。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渐进且充满个体差异的动态过程。学段的划分是基于行政管理与课程组织的便利,但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的建构、社会性情感的成熟并不与之完全同步。故而,教育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段衔接绝非简单的“提前学习”或“适应培训”,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与心理机制的重构,是一项关涉习惯养成、时间管理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衔接工程,是教育从“分段培养”向“全程育人”的范式转型。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抢跑”,而是培养终身学习者与全面发展的人。学段衔接作为教育链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既是对教育规律更深层次的尊重与回归,更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旅程连续、完整且充满生命力。要杜绝“超前学习”和“知识抢跑”倾向,从多方面构建学段衔接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从而真正为学生搭建起平稳上升的成长阶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的全面适应与长远发展。
确立连续发展的教育观,夯实学段衔接立体化支持体系的理念根基。改革成功的基石在于全社会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等要摒弃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思维,避免超前教育异化,真正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连续发展观。要充分认识到,学段衔接成功的标准不仅是学生可以快速适应新学段的学业竞争,更应涵括其心理韧性、学习兴趣、社交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要构建从幼儿园游戏化探索到小学结构化学习,再到中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能力进阶连续谱系,实现科学素养从小学启蒙到高中深化的螺旋上升,避免学段断层。需破除学段划分是学生发展天然界限的认知,明确衔接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学生实现平稳成长,而非人为“催熟”。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学段衔接立体化支持的实践载体。当前,亟待打破“各管一段”的课程教学体系壁垒,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知识体系的纵向贯通。要建立跨学段课程研发机制,组织幼小、小初、初高教师共同研讨,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进行序列化分解。幼小衔接聚焦儿童身心适应能力培育,幼儿需从“游戏化学习”转向“系统化知识学习”,通过培养时间管理、社交技能、学习兴趣等,减少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需强化自主学习、时间管理、情绪调节能力,适应课程难度增加和社交环境变化的现实。初高衔接重在实现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的质的飞跃,通过衔接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要推动教学方法的柔性渐变,小学低年级可保留部分游戏化、活动化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的教学应从“扶”到“放”,逐步增加探究性学习的比重;高中则应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开放的学习空间。
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筑牢学段衔接立体化支持体系的资源基座。教师是学段衔接的关键执行者。然而,当前教师培养体系存在学段割裂与内容碎片化的结构性矛盾,教师跨学段教学胜任力不足,尚未把握学科知识逻辑的连贯性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缺乏跨学段教学所要求的系统性思维与可持续育人能力,对学段衔接形成明显制约。攻克这一难题,亟待建立跨学段教师联合教研制度,构建跨学段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实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级教师工作坊,设立衔接教研组,通过定期会商、课例研讨、教学观摩、学情分析等,精准定位学生认知薄弱点,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师资跨学段交流轮岗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跨学段的“走教”或“影子学习”,亲身体验相邻学段的教学实况,打破教师“各教一段”的孤岛状态,提升教师跨学段教学能力与学科融合素养,形成育人合力。
改革评价机制,激活学段衔接立体化支持体系的能动核心。评价是改革的“指挥棒”,必须改革当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评价倾向。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衔接期“增值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过渡期内的进步与变化,将学习品质、心理适应、社会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范畴,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核心素养的连续发展轨迹,扭转单一分数导向。在学段过渡时,该档案应作为重要资料移交至下一学段学校,以便教师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对学校的评价应引入衔接效能评估,将学段衔接工作的质量与成效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引导学校将衔接工作视为分内之责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此外,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构建从分析诊断到计划实施再到持续评估的闭环,将评估结果用于优化衔接策略、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家校社协同,凝聚学段衔接立体化支持体系的推进合力。在构建科学化学段衔接体系的过程中,家校社协同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外部支持环节,而应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设计,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功能互补”的教育共同体。首先,可以引入家长导师和伙伴家庭计划,让有经验的家庭引领新生家庭,并结合学生个体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支持方案,使家校力量精准聚合。其次,由社区牵头,将辖区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资源系统整合,绘制学段衔接社会实践基地图谱,量身定制与衔接目标相匹配的实践课程。同时,提升教育诊断能力,精准识别学生的真实需求,从“我们想给什么”转向“学生需要什么”,据此构建包括观察、访谈、评估工具在内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在关键过渡期持续追踪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习惯与社交情况,确保支持资源能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李 维 许佳宾,分别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