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梁教你考作文 来源:老梁写作课
以思辨为钥,启议论文之门
——高中生思辨能力培养与写作技巧探析
高中议论文的分数差距,本质是思辨能力的差距。所谓思辨,并非简单的“想得多”,而是对问题的全面认知、辩证分析与逻辑建构的综合能力,它贯穿于议论文写作的审题、论证、立意全过程。对高中生而言,培养思辨能力既是应对考试的核心,更是提升思维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那么,如何系统性培养思辨能力,又该掌握哪些写作技巧,让议论文从“平庸套话”走向“深刻独到”?
一、审题立意:跳出“非黑即白”,在多维度中锚定深度
审题立意是议论文的“灵魂”,思辨能力的第一步,便是打破“要么对、要么错”的单一思维,看到话题背后的复杂关系。许多学生写议论文失分,往往始于立意的浅薄——要么紧跟“主流观点”不敢越雷池,要么陷入“极端化”表述,忽略了话题的多面性。
培养思辨:学会“拆解话题”,拒绝“一刀切”
要提升审题深度,需掌握两种核心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任何话题都存在“矛盾双方”,而非孤立的“单一属性”。比如面对“科技发展是否会让人变得冷漠”,不能简单判定“是”或“否”,而应拆解为“科技的工具性”与“人的主体性”的矛盾——科技缩短了物理距离,却可能稀释情感浓度,但这种“稀释”的本质,是人的使用方式而非科技本身的错。通过分析矛盾双方的依存与转化,立意自然跳出扁平。
条件限定法:许多话题的“对错”取决于“前提条件”。比如“坚持是否一定能成功”,若去掉条件,便是绝对化表述;若加上“在正确方向下”“结合灵活调整”等限定,立意就成了“坚持需以理性为舵,方能驶向成功”,既符合常识,也体现了思考的层次。
写作技巧:立意“小而深”,避免“大而空”
审题立意的关键不是“喊口号”,而是“找切口”。比如面对“青春”这一话题,若只写“青春要努力”,便是套话;若结合“矛盾分析法”,切入“青春的‘敢闯’与‘慎行’”,既要拥有打破常规的勇气,也要具备对后果的敬畏,立意便有了深度。再如“文化传承”,若用“条件限定法”,聚焦“在创新表达中传承文化”,以故宫文创、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为例,既具体可写,又避免了“传承很重要”的空泛。
二、论证过程:拒绝“论据堆砌”,用逻辑链条搭建严谨骨架
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时,习惯“观点+事例+总结”的模式,将论据当成“填充素材”,却忽略了“分析”这一核心,这本质是思辨能力中“逻辑建构”的缺失。真正的论证,不是“摆事实”,而是“用事实证明观点”,需要构建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培养思辨:建立“论证闭环”,学会“辩证说理”
严谨的论证能力,需从“避免漏洞”和“体现客观”两方面入手:
1. 构建“观点—分论点—分析—例证—总结”的链条:每个分论点都需服务于核心观点,每个例证都需经过“分析”与分论点绑定。比如论证“诚信是立身之本”,若只举“商鞅徙木立信”的例子,便只是素材堆砌;若加上分析“商鞅通过‘徙木’这一具体行为,将‘诚信’从抽象道德转化为可感知的规则,让民众相信‘政令必行’,最终为变法奠定基础”,则实现了“例证—分析—分论点”的闭环。
2. 加入“辩证分析”,体现思考的客观性:好的论证从不回避“反方视角”。比如论证“内卷与躺平”,不能只批判“躺平”的消极,也应承认“内卷”带来的焦虑与消耗,最终提出“在‘内卷’中保持清醒,在‘躺平’中拒绝沉沦”的中立观点。常用的辩证句式如“固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既能避免片面,也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写作技巧:用“逻辑词”串联,让论证“看得见”
许多学生的论证“散”,根源是缺少“逻辑标识”。写作时可有意识地使用三类词语:
递进词:“不仅如此”“更进一步说”“从个体到群体”,体现论证的层次;
转折词:“然而”“但反观现实”“需要警惕的是”,引出辩证思考;
总结词:“由此可见”“这恰恰说明”“从本质上看”,强化观点与分析的关联。
比如论证“网络空间的理性表达”,可这样串联:“网络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这不仅打破了信息垄断,更进一步激活了公众的参与意识(递进)。然而,当‘发声’变成‘谩骂’,当‘质疑’变成‘攻击’,网络便成了情绪的宣泄场(转折)。由此可见,网络空间的自由,本质是‘理性前提下的自由’,缺少理性的表达,再响亮的声音也只是噪音(总结)。”
三、观点独特:在“常见角度”中挖“新意”,让论证有“时代温度”
“观点独特”并非要求“标新立异”,而是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跳出“千人一面”的视角,让论证带有“个人思考”与“时代印记”。许多学生的议论文“似曾相识”,根源是习惯于“照搬模板”,忽略了“结合现实”与“个体关联”。
培养思辨:学会“关联与逆向”,让观点“接地气”
独特的观点,往往来自“两个结合”:
结合时代背景:任何话题都不是“孤立的”,若能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观点自然有新意。比如写“勇气”,传统角度多写“面对困难不退缩”,若结合“信息时代的勇气”,在“流量至上”的当下,敢于拒绝“博眼球”的炒作,敢于坚持“慢下来”的创作,便是独特视角;再如写“责任”,联系“Z世代的责任”不只是“家国大义”,更是“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善意”,让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体验。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识性观点”进行“合理反问”,往往能挖出新意。比如“勤奋是成功的关键”,逆向思考“勤奋为何会失败”,若方向错误,勤奋只是“无效消耗”;若缺少反思,勤奋只会“重复错误”。由此得出“勤奋需以‘方向’与‘反思’为翼”,既不否定常识,又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写作技巧:“小切口”切入,用“个人体验”增强共鸣
“独特”不等于“宏大”,反而需要“小切口”。比如写“文化自信”,不用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宏大叙事,可从“奶奶的剪纸”“家乡的老字号”“自己学书法的经历”切入——通过“剪纸中的吉祥图案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老字号的坚守与创新”,让“文化自信”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日常”。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既避免了套话,又因融入个人体验而更具感染力。
四、日常积累:思辨能力不是“应试技巧”,而是“思维习惯”
以上写作技巧的核心,仍是思辨能力的长期培养。对高中生而言,思辨能力不是“临考前突击”能获得的,而是源于日常的“刻意练习”:
批判性阅读:读文章时不只是“接受观点”,而是思考“作者的论证是否严谨”“有没有遗漏的角度”“如果我来写,会从哪个方面补充”。比如读《人民日报》的评论,可拆解其“核心观点—分论点—论据—分析”的结构,学习其辩证说理的方式;
关注时事评论:每天花10分钟看“时事评论”(如“人民日报评论”“南方周末评论”),尝试“先写自己的观点,再对比评论的角度”,找出自己思考的“盲区”,比如面对“‘网红景点’的昙花一现”,自己可能只想到“商家炒作”,而评论会分析“游客的‘打卡心态’”“当地缺乏文化内核的支撑”等多方面原因,长期练习便能拓宽思维;
- 写作后“自我反思”:写完议论文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立意是否有‘非黑即白’的问题?”“我的论证有没有‘论据堆砌’,缺少分析?”“我的观点有没有‘新意’,还是在写套话?”通过不断修正,让思辨成为“本能”。
结语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从来不是“素材的比拼”,而是“思维的较量”。思辨能力,是从“看到表面”到“看透本质”的跨越,是从“人云亦云”到“独立判断”的成长。对高中生而言,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是为了写出一篇高分议论文,更是为了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以更全面、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世界,这才是议论文写作的真正价值。以思辨为钥,方能打开议论文的深度之门,也方能打开成长的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