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是青少年成长转型关键期,学业适应、同伴交往等带来的小压力,需要合适的出口释放。驻校社工基于专业评估与理论,在党东小学四年级开展了一场趣味十足的“五人六足”压力释放活动,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成长。社工通过日常观察、与班主任访谈等专业方法,系统梳理学生核心需求:一是学业竞争与人际调整的情绪压力缺乏释放渠道;二是班级小群体趋势明显,凝聚力待提升。基于此,社工从社会学习理论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策划了本次活动。社工秉持 “校社协同” 原则,与班主任建立专业协作关系,形成 “专业引领 + 校内支持” 的服务合力,实现社工专业服务与校园教育的有机融合。
随机分组:构建平等的“优势联盟”
活动伊始,社工采用“12345报数”的随机分组方式,打破了学生固有的圈子。新的5人小组汇聚了反应敏捷、耐心细致、善于鼓励等不同特质的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互补的优势。社工引导各小组快速认识组员、推选队长,初步建立起团队归属感。

协作挑战:在任务中培育核心能力
随着口令响起,各组绑带协同迈步,现场加油声与笑声交织。这项任务需组员高度配合:有人喊口号定节奏,有人安抚因失误带来的焦虑。活动中,社工承担 “引导者、支持者、反思者” 的专业角色。针对学生焦虑的情绪,社工运用同理心技巧给予情绪疏导:“刚开始步伐不协调很正常,大家可以先慢慢找节奏”。当出现分歧时,社工引导学生:“我们可以怎么调整?”社工全程观察各组互动模式,及时给予正向强化:“你们组分工配合真出色!”学生自然释放压力,冲线时的欢呼是班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分散的个体能量也凝聚为集体合力。

专业成效反思:个体成长与集体赋能的双重收获
活动分享时,学生的反馈印证了专业介入的成效:“开始怕拖后腿,但是组员鼓励我,慢慢就不紧张了”“原来和不同的同学合作,有不同的乐趣”。这些质朴的话语,正是成长悄然发生的声音,陌生的同伴也能成为可靠的队友。

此次活动是学校社会工作 “嵌入式服务” 的生动实践 ——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以趣味活动滋养品格,塑造集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正是构建积极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未来,社工将继续携手学校,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的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