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的书包都快比身高还高了。班主任作业布置不停歇,校外辅导风声紧又死灰复燃。
原本说好的双减政策,搞得家长焦头烂额,孩子更是被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的教育,核心不是为了育人,而是利益驱动。
温铁军说得没错,教育体系本应传道授业,却早就被裹挟进一条巨大的经济利益链中,谁都想从孩子身上多‘薅’一点。
究竟谁让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

首先这可不是老师一个人的锅。问题的根子,藏在教育系统产业化的转变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念书那会儿,还讲究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而如今教育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变成了某些资本眼中的流量池和掘金池。每一个教育班、辅导班、兴趣班的总体收益,甚至高过不少实体产业。
什么意思?这些所谓补课班、升学班、奥数班,已经不是为了学生好,而是为了铺量做利润、收割市场,制造需求然后兜售焦虑。
于是孩子一个作业还没做完,家长的钱包已经瘪了一圈。家长内心崩溃,孩子身心透支,教育却愈发产业化,形成了某种路径锁死。

在早些年上学时,如果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可以直接说不想上、不要学分。那会儿学生是有思辨能力、有选择空间的主体。
反观今天的高校,教授成了老板,学生成了客户或者打工人。
只要你注册了课程,那你就得按部就班,刷满出勤,背熟考试卷,再交一堆论文,这才可能挣得一门课的学分。
一旦你中途想退出?对不起,你连不干的权利都没有。
这不是教育,是流水线。学生只剩下接受者的角色,丧失了最基本的批判能力与学习自主权。而正是这些用流程束缚住人性的环节,才让今天的学生越学越累、越活越木。

炒得沸沸扬扬的双减政策,说的是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政策初衷再好,执行落地若没有机制跟进,最后只能应景、走过场。
很多学校确实作业少了,但家长不放心,又自己加餐。周末不去培训班,怕输在起跑线。小学奥数没报上,怕初中跟不上。高中班倒数,寝食难安,仿佛全家都悬在高考那根独木桥上。
再看校外机构,有的转入地下,有的变相辅导,有的换个马甲直播带学。只要焦虑在市场在,疯狂买单的家长在,双减就很难真正落地。
我们该问问自己,教育是减负,还是隐藏升级为更卷?
这一切关键在于谁在教育中获利最多

既然教育成了赚钱工具,还有什么师德可讲?
背后是整个行业链条的利益共谋,学校引导、老师辅推、机构引爆,最后,消费的是家长,付代价的是学生。
这就像一盘围猎局,孩子的时间和身体,成了可无限压榨的资源。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已经默认,让教育从公共品异化成了私营生意?这事远远没结束。
未来双减政策肯定还会深化,机构监管、教学改革、评价机制全都会进一步试水。但我必须提醒一句,
如果不重构教育供给机制,只靠压培训、禁补课,是治不了焦虑病的。因为本质不是谁学得多,而是谁掌握教育评价权。
只要唯分数论的大学选拔没变,只要独木桥式的高考体制不动,所有的努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若真想从根子上减重,需要的是制度级别的再设计,让学业评价更宽容多元、让老师恢复教书育人的本分、让家长从焦虑中解套,才能给学生真正减负。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学生素质和基础学力全球领先。但这份成就要建立在全民焦虑、巨大负荷之上吗?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只靠政策口号,更需要社会共识。他国教育未必值得全盘照抄,但借鉴芬兰、德国那种鼓励探索、给予宽松而不放弃严谨的教学方式,是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今天数字化、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变革的新窗口,真正让育人去商业化成为共识,而不是一句装饰性的标题词。
教育,不该用来薅羊毛。孩子也不是社会压力的对冲工具。
我们熟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教改这盘棋,我们还得下一步顶层传导,基层落实的组合拳。

孩子书包越来越重,不是教育本身变坏了,而是某些人用教育在赚钱。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减几张卷子、关几家机构,而是要卸掉这条无形的利益链。
把学生还给课堂,把希望还给教育,这是所有家长、老师,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