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三个期待:一是,健康成长;二是,有很强的内驱力;三是,学习成果好。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愿望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甚至有很大的差距。
幼儿园的家长可能关心如何给孩子启蒙,快到一年级的家长可能就会关注识字问题,而初高中阶段的家长就会关注学业规划和未来升学问题,或者厌学这些心理问题。
如何在各个年龄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今天,景芳老师结合自家俩娃成长经历详细聊一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遇到了困难,经常呈现的问题是,成绩差,不爱学习,拖拉不听话,跟家长顶撞,这只是表象。
到高年级,如果孩子在我认知和家长还达不成共识的话,或者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外界的社会环境有很大摩擦的话,这个孩子往往呈现的是更深层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
4
厌学、退学竟在你我身边?
我们在最近这几年遇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初中真的是高发期,厌学、退学,强烈的自我焦虑和自我否定,甚至自我伤害,比例之高,让我惊讶。这说明现在整个初中的环境非常紧张,初中是很多孩子迈不过的坎。
甚至是,他提前学了,做了一些准备,他有的时候也迈不过去,所以初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这段时间,家长要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认同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孩子心里有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想法,其实是跟家长有很大差别的。但这个阶段就是个青春期的萌发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家长的否定非常敏感,对自己是否匹配学校也非常敏感。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对学校氛围的敏感、对家长的敏感,家长有时改变不了学校,也改变不了班级。
有两个孩子,觉得自己在游戏方面有天赋,成绩也非常好,能把学习任务完成后还想在业余时间打游戏,并且一个孩子想往电竞方面走,另外一个孩子,虽没说自己想走这个方向,但是也想把学习搞好了,剩下的时间玩游戏。那家长就不能认同。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孩子,小学各方面都很好,成绩很好,初中上了特别好的学校的重点班,在重点班里,他成绩还不错,因为这个孩子真的资质禀赋都挺好的,往前冲有望清北,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接受说你不打算往前冲,每天花很多时间去神游。
还有一个孩子,成绩特别好,很容易就上了重点中学,学习对她来说没太大挑战,但是这个孩子又很高能量,喜欢画画又进乐团,还喜欢跳舞,语文数学不错英语也不错,将来考理工科大学挺好。可是这个孩子到了中学,什么也不想放弃,还想花很多时间画画唱歌跳舞,可是家长觉得你成绩这么好,难道不该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吗?
这孩子,想考美术学院。老师觉得你考清华你能考上,你干嘛花一整天时间画画,如果这是你家孩子你认同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跟幼儿园到小学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了。
所有这些例子都非常真实,非常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这些年还有一些抑郁焦虑的孩子,有的休学了,不跟家长交流了,家长这时就终于放弃了,只求孩子活着,奇迹就发生了,孩子状态好了起来,放弃了自己的不良习惯,重新回到学校,重新学习,重新有自己的目标,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孩子在这个非常不稳定的年龄,她真实在追求什么?
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认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没必要把很多事情当成终身的,孩子业余时间没有全部用来学习,一直在捣鼓自己的喜好,家长就觉得他会30岁找不到工作,回家啃老怎么办?
不要把13岁和30岁联系起来。13岁的孩子,他寻求的是自我认同和父母对他的认同。你认同他,让他去发展自己,他还有很多变化,不要觉得他玩游戏一辈子就毁了。
孩子的痛苦,不在于你说的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说的东西虽然正确,但是你没有理解他的此时此刻,你根本不理解他的当下。
父母无法认同孩子的当下,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旦你认同和支持孩子的此时此刻,孩子整个人呈现的状态就不一样,他是有意愿的,他是有能量的,考试没考好,他也不会不高兴。
被尊重的孩子,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更强。他也不会沉迷游戏,面对学习的时候也是有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