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冯博聊升学【升学读】
专注最即时的高考升学资讯,让人人都获得升学对等的关键消息,打破高考升学信息差。
点个【关注】,再阅读,升学路上不迷失。
-
新高考来袭,家长为何不能 “蒙圈”
如今,新高考政策如同一场 “教育旋风”,已在全国多地稳步推行。对于家有高三考生的家长们来说,这可不是一场能当 “旁观者” 的改革,而是需要深度参与的关键 “赛事”。新高考的变革核心,直接关联着孩子未来的升学路径、专业选择,甚至职业走向。可以说,家长们手握的是孩子梦想起航的 “方向舵”,一旦 “蒙圈”,孩子的航船就可能在茫茫学海迷失方向。接下来,就为大家独家揭秘新高考政策变革的核心要点,助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精准 “掌舵”。
一、新高考政策究竟 “新” 在哪
(一)选科模式大变身
以往,文理分科像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轨道,学生们非 “文” 即 “理”。如今,新高考带来了 “3+3” 或 “3+1+2” 的选科新模式。在 “3+3” 模式下,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考 “巨头”,学生能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由挑选 3 门作为选考科目;“3+1+2” 模式则规定,学生先在物理和历史中 “二选一”,再从剩下四门科目里挑选 2 门。
这就好比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学科优势、未来职业规划来搭配专属 “学习套餐”。比如,对宇宙探索满怀热忱的学生,就可选物理、化学、地理,为迈向航天相关专业铺就道路;钟情于人文社科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组合便能助力深耕。这种自主选科,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科潜力,让学习不再是被动的 “填鸭”。
(二)赋分制度藏玄机
新高考引入的赋分制,堪称一场 “分数魔术”。由于不同选考科目的难易程度、考生群体差异较大,直接用原始分比较有失公允。于是,赋分制登场,它依据考生在科目中的排名进行等级划分,再对应相应分数区间给予赋分。
以某采用 “3+1+2” 模式的省份为例,选考科目会把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约为 15%、35%、35%、13%、2%,对应的赋分区间分别是 100 - 86 分、85 - 71 分、70 - 56 分、55 - 41 分、40 - 30 分。这意味着,学生即便原始分不高,但只要在所选科目考生群体中排名靠前,赋分后成绩也能 “逆袭”。如此一来,学生选科时就得精打细算,权衡科目竞争态势与自身实力,挑选最易 “出彩” 的组合。
(三)录取规则新玩法
传统高考录取,基本是 “唯分数论”,看的主要是高考统考科目的总分。新高考则推行 “两依据、一参考” 模式,即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门科目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 3 门选考科目成绩,同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高校在招生时会全方位考量。
像有的高校在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招生中,会对在科技创新竞赛获奖、有突出社会服务经历的学生另眼相看,给予一定录取优惠。这种多元录取规则,打破了单一分数的桎梏,为有专长、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开启了更多升学大门,让高考这场 “竞赛” 更加公平、立体。
二、这些变革如何左右孩子未来
(一)选科影响专业选择
新高考选科可不只是简单的科目搭配,它像一把钥匙,解锁的是未来专业的大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数据显示,不同选科组合对应着截然不同的专业领域。若选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一传统 “理综” 组合,就等于叩开了医学、理学、工学等众多高精尖专业的大门,像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热门专业都在招手。
而历史、政治、地理的 “文综” 组合,则通往人文社科领域,诸如法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北京大学为例,其王牌专业之一临床医学,要求考生必考物理、化学,这意味着立志从医的学生,高中选科时就必须拿下这两门。选科直接关联大学专业,进而影响未来职业走向,一步错,可能步步受限,家长和孩子务必谨慎 “落子”。
(二)志愿填报难度升级
以往,高考志愿填报以院校为单位,学生和家长权衡的是不同院校的综合实力、地域优势等。新高考下,志愿填报单位细化到 “院校 + 专业组” 或 “专业(类)+ 院校”。像上海、北京等地推行的 “院校 + 专业组” 模式,一所院校会依据选考科目、专业特性划分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含若干专业,考生以专业组为志愿单位填报。这一变化让志愿数量大幅增加,如浙江可填 80 个志愿,山东、河北等地多达 96 个。
而且投档方式也有变革,从原来的院校投档变为专业投档,考生即便进了心仪院校,但若所选专业组内分数不占优,又不服从调剂,就可能面临退档风险。这要求家长和学生不仅要熟悉院校,更要吃透专业详情,了解专业组内的调剂规则,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三)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新高考让高考竞争的 “赛道” 重新规划。一方面,复读生群体面临挑战,在新高考选科、教材更新、赋分制度下,复读优势被削弱,可他们仍占据一定录取名额,与应届生形成新的竞争张力;另一方面,选科不均衡导致部分组合竞争白热化,如物理 + 化学 + 生物组合,因专业覆盖面广,吸引大量学霸扎堆,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赋分竞争中极易沦为 “分母”。
同时,高校招生多元化,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专项计划等让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特定地域背景的学生脱颖而出,单纯 “拼分” 不再是升学唯一路径。如此一来,学生必须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家长更要吃透政策,挖掘孩子独特优势,才能在新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
三、家长的 “应考” 策略
(一)信息搜集不能停
家长们需变身 “情报特工”,时刻紧盯各类关键信息。省级教育考试院网站是 “信息宝藏”,政策解读、考试安排、录取规则等一手资讯尽在其中;意向院校的招生简章如同 “行动指南”,招生计划、专业特色、录取条件等细节一个都不能漏;
高校专业选科要求更是 “选科密码”,关乎孩子选科方向;往年录取分数线、位次数据则像 “航海图”,能辅助定位孩子目标院校。建议家长们建立专属 “高考信息库”,将这些碎片化信息分类整理,随时更新,为孩子升学之路 “精准导航”。
(二)助力孩子科学选科
选科是新高考的关键 “岔路口”,家长要化身 “生涯导师”。一方面,结合孩子兴趣爱好 “投石问路”,若孩子痴迷于科技创新,物理、化学等科目便是 “敲门砖”;若钟情于国际交流,外语优势学科搭配相关文科科目,能拓宽未来路径。
另一方面,依据孩子学科优势 “精准发力”,可从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考试排名等判断,如孩子数学逻辑思维强,物理、数学组合有望 “强强联合”。但务必尊重孩子意愿,把选择权交予孩子手中,家长从旁给予理性分析,共筑理想选科方案。
(三)提前规划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堪称高考 “终极大考”,家长要提前 “备考”。熟悉志愿填报规则是 “基本功”,无论是 “院校 + 专业组” 还是 “专业(类)+ 院校” 模式,都得吃透其内涵、投档规则、调剂机制。依据孩子模拟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波动区间进行院校 “定位”。
参考往年数据圈定 “冲、稳、保” 院校梯队,如孩子成绩稳定在一本线以上 30 分,可挑选几所分数线略高的院校 “冲一冲”,匹配若干相当院校 “稳一稳”,再备几所保底院校 “托底”。同时,综合考量院校地域、专业前景、就业质量等因素,为孩子志愿填报系好 “安全带”,避开滑档、退档 “暗礁”。
结束语:
新高考政策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家长们,此刻你们手握孩子成长的关键 “密码”,深度了解政策核心,精准助力孩子选科、科学规划志愿,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 “架桥铺路”。每一次信息搜集、每一场选科探讨、每一回志愿斟酌,都是爱的倾注。
-
(正文阅读已完成,点个关注吧,让我们不说再见)
-
附表:5个新医科专业名称及简要介绍
-
-
-
来源|图片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综合整理。(声明:“@冯博聊升学”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并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作者介绍】
冯 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部主管一级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 著《新高考一图通》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成长起航栏目升学专家
#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