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军
当下,由于学业竞争、人际关系、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高校学生心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人际交往较为困难。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保障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融入心理学视角,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优化基础心理健康课程,及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增加案例分析,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近期常见心理案例进行交流探讨,提高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立足高校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开设情绪管理艺术、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心理调适等特色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心理问题并深入探讨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心理发展需求。搭建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录制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视频,设置在线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等多种功能,方便学生灵活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了解提供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提供渠道。
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网络。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发挥教师、朋辈、家庭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网络,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网络,首先需要完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高校需要加强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督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指导水平。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建设网络咨询平台,优化心理咨询预约流程,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优质、便捷的咨询服务。发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学校需要组织心理辅导培训、定期交流等,组建一批有能力、有爱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家校合作的心理支持系统。与家长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通过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家长应对能力,共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环境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编剧表演比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全方位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动学生适当释放压力。采用校园环境心理暗示。校园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暗示作用,在校园内设置温馨的休息区、张贴积极向上的标语、展览美好的艺术作品、设置黑板报和广告栏等,都可以营造和谐、舒适、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从而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心理健康社团。鼓励学生成立心理健康社团,并组织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包括团体心理辅导、户外素质拓展等,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心理品质,扩大心理健康理念的传播范围,引发更多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利用现代科技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现代科技助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收集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利用现代网络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心理测试平台等,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交活动、情绪状态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发展状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潜在风险,为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智能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基于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结果,开发建立智能心理健康干预系统,根据系统检测结果,对持续情绪低落、社交活动减少、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自动推送温馨心理提示、心理调试建议、心理咨询预约等信息,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积极创新。通过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心理支持网络等途径,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