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感创作人#
第1 课《社戏》第二课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复习检查
撮(cuō );桕树(jiù );怠慢(dài );篙(ɡāo );磕(kē );潺潺(chán );弥散(mí );蕴藻(yùn );家眷(juàn );筋斗(dǒu );楫(jí );蹿(cuān )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你最喜欢哪个情节或画面呢?为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新课导入
戏前风波、月下美景、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戏后送豆
1. 鲁迅先生用细腻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们对童年无限怀恋的共同情感体验,与我们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夏夜行船” 这一节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美在哪里呢?
2. 阅读1013 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3. 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 我觉得_______( 美词)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或表现了)_________” 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4. 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 我” 什么样的心情?
5. 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合作探究
(一)月下美景—— 夏夜行船
1. 朗读指导
抽4 位同学表情朗读1013 节。
齐读1013 段,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
2. 感官描写分析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星星点点的渔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 清香” 。
听觉:“ 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婉转悠扬“ 歌吹” 。
触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比喻成“ 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 我” 急迫的心情)。
3. 美词品味
我觉得“ 碧绿”“ 淡黑”“ 红霞” 用得好,好在它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 缥缈”“ 仙山楼阁”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我觉得“ 清香”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我觉得“ 潺潺”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我觉得“ 宛转” 、“ 悠扬”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我觉得“ 起伏” 、“ 踊跃” 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4. 描写的作用与“ 我” 的心情
作者借助“ 我” ,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5. 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写“ 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 ,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 但我还以为船慢” ,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 松柏林’ 误认为赵庄,二是把‘ 渔火’ 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 我” 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看戏归来的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二)看戏--- 船头看戏图
1. “ 迅哥” 看的戏内容
“ 铁头老生” 演的戏。
“ 小旦” 演唱的戏。
“ 小丑” 被绑在台柱子上的一段戏。
“ 老旦” 唱戏。
2. 不详细写社戏内容的原因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 我” 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 社戏” 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 戏好看与否
不好看。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想看到“ 蛇精” 和“ 跳老虎” ,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 老旦” ,然而“ 老旦终于出了台” ,并不停地唱着。
4. 孩子们爱不爱看
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5. 结尾内容是否矛盾
不矛盾。从全文看,“ 我” 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 我” 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这样写,更加突出那夜经历的难忘,难忘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表达了“ 我” 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兴师动众看戏的原因
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
(三)偷豆------ 归航偷豆图
1. 看社戏回家路上的趣事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里的罗汉豆。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2. 双喜、阿发在“ 偷豆” 过程中的表现及说明的问题
双喜: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
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表现出他们热情、善良、无私。
3. 对孩子们“ 偷” 罗汉豆行为的理解
“ 偷” 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 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 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 偷” 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 偷” ,“ 偷” 出了情趣,“ 偷” 出了欢乐。
(四)送豆------ 戏后余波图
六一公公对自家罗汉豆被偷这件事的反应:刚开始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得知是请客人吃,说是应该的,还送了很多罗汉豆到“ 我” 家里。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品析人物美
1. 双喜:
看戏前,当“ 我” 看不成戏,“ 急得要哭” 时,双喜提议用八叔的航船,并写包票让外祖母和母亲放心,足见他考虑周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既安慰了“ 我” ,又表现出他的聪明、细心和亲切体贴。
当觉得戏可能唱到天明时,双喜提议离开,体现了他在孩子们中的地位,以及聪明、能干。
偷豆时,双喜指挥偷豆,还考虑到阿发娘的反应,表现出他考虑周到、为他人着想。综合来看,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孩子,他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2. 阿发:偷豆时,阿发说“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又体现了阿发的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3.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 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 这是应该的” 。“ 我” 夸了他的豆,他“ 竟非常感激起来” ,“ 不料” 一词间接写出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朴实,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4. 人物形象描述:
我喜欢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 我” 看不成戏,“ 急得要哭时” ,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 大船” 的问题,并且“ 写包票” 保证“ 我” 的安全,让“ 外祖母和母亲” 也相信。
我喜欢文中的桂生,因为他机灵勤快。比如没有给“ 我” 买到豆浆,要给“ 我” 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 我” 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我喜欢文中的一群小伙伴。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 我” 是“ 远客” ,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小结:
-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 阿发:憨厚无私。
- 桂生:机灵勤快。
-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赏析美景
1. 开船出行: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如“ 点、磕、架” 等,生动地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飞一般”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一步突出孩子们高超的驾船技术和急切、兴奋的心情。
2. 夏夜行船: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的景象和迷人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比喻成“ 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 我” 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心理描写,突出了“ 我” 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似乎”“ 或者”“ 也许” 都表示猜测,提示可能是错觉,与下文相呼应。
3. 月下归航:“ 回望” 一词,表现了“ 我” 对社戏的依依不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戏台在红霞笼罩下时隐时现,如同画上仙境一般美丽动人。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疑心” 和“ 不好意思” 表现了“ 我” 对社戏的留恋,符合孩子的心理。
美丽的江南水乡,令人难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这一切都永远的停留在了“ 迅哥” 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