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初期我国很多领域都非常落后,其中就包括教育方面,当然也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嘲笑与不屑,不过仍然有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不顾西方的白眼与嘲讽,坚持不懈最终做出了一番成绩,施士元就是其中一个。
01
施士元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在父亲的影响之下,他从小有着非常坚定的报效祖国的理想。施士元一直都在刻苦学习,1929年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工作,二就是继续学习,当时如果想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得到深造,就必须要去国外,因为国内没有更好的学校和更高的教育了。
后来施士元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得了江苏省的官费留学资格,前往法国留学,施士元看着学校提供给自己的教授名单,居里夫人的名字就在其中。
那个时候居里夫人已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学术界更是举世闻名,因此施士元非常想要获得她的指导,随后便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概内容主要就是希望居里夫人能够接受自己成为她的学生。很快,施士元就收到了回信,回信的第2天,施士元来到居里夫人的研究所,与其进行面谈。居里夫人面试,对中国留学生说的一句话,至今欧美都没能做到。
02
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名人或者是优秀的学者,在收徒方面自然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见面之后,居里夫人看过清华大学给施士元写的推荐信,后直接表示,既然你已经通过了国内的考试,那么就可以按规定来到自己的研究所工作。
现在看来这些根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却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一切都是遭到西方的质疑和嘲讽的,国内的考试成绩根本受不到这些西方国家和学者的认可,但没想到居里夫人竟然就这么让施士元通过了。
很显然这是一种信任,居里夫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科学研究上,最应该重视的是他做的事而不是他是哪里来的人。
03
在居里夫人的帮助教导以及自己的刻苦之下,施士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锕元素的核谱测量工作,因此闻名全球。
后来他学成之后,拒绝了居里夫人留下他的好意,一心想要回国,为国家做贡献。不要说当时,即使是现在居里夫人在面试时对中国留学生的信任,对中国的信任,至今欧美国家都没能做到,一直到现在他们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留学生,来看待中国。
04
除了施士元之外,还有两位跟随居里夫人学习到中国人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居里夫人对他的这些学生都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与自己共同研究,取得更多的突破,但当知道大家想要回国报效祖国时,居里夫人欣然同意,并且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居里夫人这一生中不仅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同时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自从诺贝尔奖成立以来,只有4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居里夫人是第1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女性。
她的品德和品质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才学很重要,但品德更加重要,这才是影响你能否凭借自己的才学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一直到现在,这些欧美国家都没有深刻的掌握居里夫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他们没有太多进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