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媒介,是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要依据之一。
所以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而这些内容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
(一)歌唱能力
歌唱是表达人类思想、交流感情最自然的方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歌唱是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注意到歌唱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幼儿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智。
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旋律听觉主要是通过歌唱和器乐演奏得以发展的,而旋律听觉的形成恰恰是在幼儿4一5岁之间,处于幼儿园学习的阶段。所以歌唱是最符合学龄前的幼儿的活动形式之一。
(三)节奏感的培养
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能够把语言、动作、舞蹈融为一体的基本要素就是节奏,奥尔夫本人在创设自己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时,把节奏看作是幼儿知觉的“第一要素”, 节奏帮助他很快找到了与音乐能力较差的孩子的沟通方式,所以节奏也是幼儿音乐活动最核心最基本的元素。
但节奏绝对不是数字关系,对于幼儿来说,节奏活动紧密的联系着各种音乐能力的 发展,比如听觉的记忆力,身体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度等等,所以节奏是培养音乐能力的起点。
(四)音乐律动
音乐的律动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可以包含歌唱、节奏、以及奥尔夫教学法动作参与音乐教育方法中的 “声势”。
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常常对小时值的节奏不敏感,而这项活动就会使得幼儿的听觉逐渐变得敏锐,而动作只是一个配合音乐欣赏的前提,配合动作幼儿可以意识到音乐的变化,结合律动的音乐游戏会让幼儿感觉到很丰富有趣,例如奥尔夫学院的老师在 给幼儿们上课时,会利用一件打击乐器,例如鼓, 当听到鼓的声音时,幼儿们就要 立即停止自己的动作,或者幼儿们在跳一支儿童舞蹈时,当听到小提琴的旋律渐慢时 找到一个伙伴一起跳舞,等等。
所以在音乐律动中可以穿插让幼儿们可以感知到的音乐元素,例如歌唱游戏中配合律动,幼儿可以直接体会节奏和旋律,发展听觉和肌肉与运动的感觉,刺激他们整合神经以及身体大脑的运动与协调
(五)戏剧性的表演
幼儿音乐戏剧性表演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难点在于调动多种艺术形式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而对于幼儿来说,戏剧性的表演不仅是对于音乐能力的开发,更是对语言的表达、情绪的控制、情感的体验、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西方近百年的儿童戏剧教育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但这些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阐述了音乐、戏剧、语言表的紧密联系,使得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建立了联系,虽然戏剧形 式需要编剧、人物造型和设计、舞台的布置、音效的配合、还有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相关艺术的合作,但幼儿园教学中并不需要那么复杂。
例如奥尔夫学院专门从事幼儿音乐戏剧课的教授,她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拿出一面锣,孩子们闭着眼睛想象自己是一枚种子,锣敲响的时候这枚种子开始生长,锣再一次敲响时,孩子们停止动作,并互相猜小伙伴们扮演的是什么植物。
又例如利用一团毛线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长方形,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表演。仅仅是这一简单的举动,就让孩子们觉得毛线里的空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不能轻易地进入到那个空间,有了舞台的感觉。
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关键是要适合儿童的心智以及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 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力为主要目的。、
(六)器乐的运用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带音高的钟琴类乐器和无音高的打击乐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 些乐器的使用不是让孩子学会某种乐器的技能演奏,而是使幼儿接触到丰富的音响,同时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奥尔夫自己也谈到“双手是智能发展的感觉运动工具,孩子们需要通过触摸和动作来探索环境,积极地操作环境中的物品发现其特点和规律,认识其特质,以及他们的行为对物品和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教学中若结合音乐要素相关的内容,如强弱、快慢、不仅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更能对自己大脑神经肌肉有着良好的控制。
例如,配合打击乐器的使用,表现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幼儿尝试让他们将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结合音乐要素,如雨点声的快慢、打雷声的强弱、风吹得轻重缓急等等。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审美的重要性
幼儿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教育途径。因为它的内容、手段和形式更贴近幼儿的天性而呈现出其独特的特性。由于幼儿音乐教育也是通过音乐实践让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若是离开了审美的原则,音乐教学就会机械和僵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歌唱也好舞蹈也罢,哪怕是只有一句的敲击节奏,都要符合审美的要求。
教师们在教学的表达过程中,要尽量尽善尽美,歌唱中的音准、音质、音色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们,所以一定要准确并且优美。
因为 “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
(二)教学中游戏的重要性
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 “音乐不可或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
尤其对于幼儿园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来说,玩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严肃认真的活动。
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寻找对音乐最初的感知和体验,这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用游戏的方式学习音乐,其目的就是增加趣味性 让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当中来,并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提高。
无论是哪一种世界上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很多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游戏展开的,让幼儿首先觉得很有趣,喜欢和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
(三)教学中正确的运用模仿
幼儿出生时,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深深吸引着他们,他们好奇的想知道这些新奇的事物。他们学会说话、走路、学会表达都是靠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但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过多的使用模仿会导致幼儿没有创造力,一味对老师进行模仿 会阻碍幼儿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一些幼儿来说,模仿是常常会采用到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个阶段,要尽快的跳跃过去,这样到最后幼儿只会模仿,而自己不会去思考、不会举一反三。
例如老师问幼儿花朵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孩子都会双手托着脸,面带微笑的。老师问小白兔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孩子都两根手指举在头顶。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模仿要到必要时才采用,而不是什么都要幼儿来模仿老师。
(四)教学中启发的重要性
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尝试才知道结果,别人告诉的都是他人的经验,不同的人对事物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音乐教学,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只将结论告诉给幼儿,使他们没有通过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是被动的无效的教学,而启发式的教学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习音乐上的方式也是主动地、积极地,同时幼儿自己有想象的空间,自己去引申和发挥。
五 、教学中课堂的节奏安排
幼儿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征,活泼好动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对于幼儿园的音乐课来说,不能一味的让他们保持同样一种上课的状态和姿势。
对于有教学经历的幼儿教师来说,能很好的抓住幼儿注意力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情 因为他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变化所吸引,所以就教学上来说,合理的安排课堂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动静结合的课堂节奏,来对幼儿进行教学,既有动的部分,例如舞蹈、律动、音乐游戏,又有静的部分,例如歌唱、朗读,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穿插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上课的姿势,比如一起坐在地上,然后就要站起来或者要运用到教室里更大的空间等等。
来源:奥尔夫音乐教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