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前指导
一、复习计划
1.基础知识再过关,重点知识(重点时间的背景、影响)再过一遍。印的过关背、教材,任选一个即可。
2.做过的试卷、习题集、错题本上的错题再思考,保持思维敏捷。
3.大题类型再总结,答题思路自己在本子上再明确一遍,大致写写框架。
二、考试战术
1、选择题
每道题用时1-1.5分钟,15道题25分钟以内必须完成。
①选择题的出题规律
统考与高考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出题,比如中国古代史就是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世界史也一样,如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
这对我们判断朝代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根据题干本身判断不了朝代,可根据前后两道选择大概做个时空定位。
②选择题的做题原则
A.慢读快选。第一遍看题一定不要慌张,要读清楚每一个字词,重点圈出来,切记不可有遗漏。
一般一道题一分钟还未选出来,五分钟选出来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不必纠结太久,先凭一见钟情原则写一个答案,涂卡的时候再稍作考虑一下即可。
注意速度也不可太快,不要因为没看清或看错了而错选,后悔莫及!
B.尊重材料。记住,永远是根据材料得出答案!尊重材料内容,而不是尊重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不要过度推理!
③选择题的最大特征
一定会有选择题有多个选项都是对的!记得多个都对选最优!最优的有可能是更根本的、更接近材料的、更具体的,更能概括材料所有角度的。
④一切皆可唯物史观。
做不出来的题试着用唯物史观解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思想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材料题
三道题每道15分钟左右,合计45分钟。
①简答题的出题规律
任何大题!无非都在考背景、内容(或特点)、影响三个角度,简答题每一问对应一个角度,论述题则是三个角度都考。要学会把问题转变成自己背过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比如问原因,其实考的就是时代背景;问评价、意义,就是影响类。
②简答题之论述题
A.判断是不是论述题。
解释、阐释、评析、评述、论证、分析、说明、理解、表述成文等等。一个题只有一问而且12分以上,必然是。只要是论述题,就是三段论!
B.搞清楚论述的对象是谁。
全篇一定要围绕论述对象展开,不要跑题。
C.围绕论述对象自拟题目。
题目不能是名词并列,如XX和XX,XX与XX,XX的XX。都不行!
题目必须是完整的句子,万能句式:XX促进了XX的发展,XX推动了XX的完善,XX影响了XX的变迁。
D.终于开始写啦。
明确论述题的格式:一切论述题都是内容+背景+影响。
背景是什么:即原因,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特征,某个事件背后一定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材料中一旦涉及时间,就是在提示背景。
因此背景一定包括多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英雄人物、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等。每个角度两句话以内概括,不要过度展开。
但是假如材料有A和B两个时代,B怀念A的统治清明、社会有序、选官科学等等,一定是为了B当下的社会服务,必须结合B的时代背景和阶级需求进行分析。
内容何处来:一切内容都来自材料,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写短语、短句,切忌长篇大论的抄材料。(材料中概括性的短句可以直接用,长句不行)
说明某一件事的变化、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某件事的特点、趋势,尽可能两到三行结束。
影响怎么写:即评价,可以看作事件反作用于时代产生的意义,因此角度与背景类似,只是把背景换个说法罢了。
影响很重要!具体表述为:促进了、提高了、有利于、启发了、鼓舞了、巩固了、推动了、为XXX奠定了基础;不利于、影响了、导致了……
附加问题,如果需要写启示:启示,可以看作历史事件的教训、启发,对于这件事以后应该怎么办
一般为:青少年如何做(责任意识)、国家如何做(大国担当),政府如何做(健全职能)等等。启示一般占空不超过两行,有时间有空间,能写则写。
温馨提示:
一定先审题再答题,确定题目类型和思路再动笔去写,盲目答题只会让你偏离航向,写的越多错的越多,而审对了题,作答方向就不会出错,无论怎么写总是能得分的。
注意卷面,不要随意涂画!答题写完之后还想补充怎么办?最好不要夹在横列之间,可在最后写补充:进行找补。一般没有史实性错误可以不必修改。
注意字体,阅卷速度飞快,第一印象很重要,把字写好一定能多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