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华中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华中师范大学725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伶工学社
20世纪初中国首个新型戏曲教育机构。该学社以"改良旧剧、培养新艺"为宗旨,打破传统科班模式,开设文化课、音乐理论、表演实践等综合课程,聘请欧阳予倩、梅兰芳等名家任教。其创新性体现在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注重演员文化素养培养,并首创男女同台演出制度。学社虽仅存续七年,但培养出李斐叔等名角,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进程,其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戏剧院校的雏形,在南通现存旧址建有专题纪念馆。
2.新诗歌集
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该诗集收录胡适、沈尹默、周作人等68位诗人的代表性白话诗作,系统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诗歌革新成果。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古典诗词格律,采用自由体形式与口语化表达,内容聚焦社会现实与个体觉醒,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将传统意象与现代情感结合。作为首部白话新诗总集,它确立了新诗的文学地位,推动诗歌大众化,其编选体例影响后续《中国新文学大系》等经典选本。
3.《海青拿天鹅》
元代琵琶武曲代表作,现存最早琵琶套曲之一。乐曲以契丹族狩猎传统为题材,"海青"指猎鹰,"天鹅"象征猎物,通过激烈音效模拟猎捕场景。全曲18段含引子、主体、尾声,运用绞弦、扫拂等特殊技法,音域横跨三个八度,展现琵琶"文曲武弹"特色。明代李开先《词谑》记载其为"压卷之作",清代荣斋《弦索备考》收录工尺谱。该曲保留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音乐特征。
4.李延年
西汉宫廷音乐家,中山人。武帝时任乐府协律都尉,掌管宫廷祭祀乐舞。其重大贡献包括改编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开创中原音乐吸收胡乐的先例;创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于皇家祭祀,推动雅乐体系改革。因妹妹李夫人得宠显贵,但李夫人病逝后失势,最终因弟弟李季乱宫遭灭族。其音乐实践为汉代乐府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对丝绸之路音乐交流有重要促进作用。
5.秧歌剧
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诞生的新型戏剧形式,源自陕北民间秧歌。典型作品《兄妹开荒》突破传统"丑角"模式,采用男女对唱、快板说唱形式,表现大生产运动。其特点为短小精悍、歌舞并重、方言演出、即兴互动,乐器以唢呐、锣鼓为主。。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造模式,直接影响《白毛女》等新歌剧创作,构成中国红色文艺的基因性元素。
西方音乐史
1.弗威尔的故事
20世纪英国作曲家威廉姆斯创作的歌剧,取材自莎士比亚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亨利四世》。作品融合喜剧与哲理,揭示虚荣与人性本质。音乐上融合英国民调、复调合唱与印象派和声,如第三幕森林幻境运用弦乐泛音营造神秘氛围。该剧打破传统歌剧叙事模式,采用散文体歌词,被评价为英国民族歌剧代表作,其"人性救赎"主题与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形成跨时空呼应。
2.尚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世俗声乐体裁,与意大利牧歌齐名。早期为单声部叙事歌,15世纪发展为三至四声部复调形式,代表作曲家若斯坎创作《千般悔恨》等作品,将模仿对位与诗词韵律结合。题材多表现爱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歌词采用法语押韵诗,常以琉特琴或维奥尔琴伴奏。该体裁在17世纪被芭蕾宫廷歌曲取代,但其复调技巧直接影响巴赫康塔塔创作,20世纪米约、普朗克等作曲家曾复兴尚松形式。
3.十二音技法
表现主义音乐核心创作理论,由勋伯格于1923年正式提出。其规则是:将八度内12个半音排成"音列",通过原型、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四种形态及其移调构成全曲,禁止任何音重复出现而形成调性中心。该技法打破功能和声体系,拓展了音高组织逻辑,战后发展为整体序列主义,影响布列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中国作曲家罗忠镕在《涉江采芙蓉》中首次结合十二音与五声调式,开创民族化序列音乐路径。
4.善感风格
18世纪中叶盛行于北德的音乐美学流派,介于巴洛克与古典主义之间。巴赫在《普鲁士奏鸣曲》中确立其范式。理论家匡茨在《长笛演奏法》中强调"如歌的演奏应随情绪波动"。该风格偏好小调、器乐体裁,与洛可可风格并存但更重主观表达,直接启发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的戏剧性对比。20世纪新古典主义者如欣德米特在《调性游戏》中复兴善感风格的即兴装饰音手法,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5.G·加布里埃利
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乐派代表人物。他在圣马可大教堂首创"双合唱队"形式,利用建筑空间制造回声效果,如《神圣交响曲》中铜管与声乐交替问答。1597年出版《神圣交响曲集》,确立"奏鸣曲"体裁雏形,作品22号运用通奏低音预兆巴洛克风格。晚年作品《啊,伟大的奥秘》将六声部合唱分为三组,形成立体声场,这种"空间音乐"理念20世纪被彭德雷茨基在《广岛挽歌》中重新诠释。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五四运动时期的代表音乐思想对新音乐的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思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深刻的观念革新,其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思潮为根基,通过音乐领域的“破旧立新”推动了新音乐体系的构建。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
一是以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为引领,强调音乐作为社会启蒙工具的功能性,将音乐教育纳入国民精神改造的范畴;
二是以刘天华、萧友梅等音乐家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实践,主张“取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短”,在改良传统乐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注重民族音乐语汇的提炼;
三是以黎锦晖、赵元任等人倡导的平民化音乐创作理念,打破传统礼乐等级制度,用白话歌词、民间音调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歌曲与儿童歌舞剧。
这些思想的交织催生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制度化发展——1920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系统化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创作实践层面,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将汉语声韵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完美结合,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融入西洋进行曲节奏,均展现出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思维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双重追求,不仅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基本方向,更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完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现代重构,其影响辐射至抗战救亡歌咏运动、延安新音乐运动乃至当代音乐创作,构成了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2.西周雅乐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西周雅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特点方面,西周雅乐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使用雅乐的规模、乐器种类和乐舞形式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以维护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其旋律平稳、节奏规整,多采用缓慢、庄重的节奏型,体现出中正平和、庄严肃穆的风格,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雅乐的内容主要以歌颂祖先功德、宣扬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为主,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与当时的礼仪制度紧密结合,是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表演形式上,西周雅乐往往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包括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形成一个完整而宏大的艺术体系。 从历史意义来看,西周雅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音乐理论、演奏形式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通过音乐的形式将礼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雅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周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西周雅乐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周王朝的分封和文化传播,雅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得到传播和发展,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西方音乐史
1.简述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在多位作曲家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发展。
初期,交响曲基本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演变而来,以意大利作曲家萨马尔蒂尼为代表,他确立了交响曲三乐章的基本结构,即快板 - 慢板 - 快板,为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交响曲开始摆脱巴洛克音乐的繁复,走向更清晰的结构和形式。随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重大变革与完善。他将交响曲扩充为四个乐章,增加了小步舞曲乐章,使交响曲的结构更加完整和丰富,同时在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扩大了乐队编制,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被称为 “交响曲之父”。莫扎特在海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在主调音乐风格上更加成熟,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抒情性推向新的高度,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展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雅与和谐。贝多芬则把古典主义交响曲推向了巅峰。总之,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从结构、形式到内涵都不断发展和深化,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典范。
2.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发展极为兴盛,在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法国歌剧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戏剧性的展现,常选取充满激情与幻想的文学作品或传奇故事为蓝本。在音乐风格上,旋律更为优美、抒情,强调音乐对剧情和情感的渲染,和声色彩丰富多变,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与声乐部分紧密配合,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氛围。代表人物众多,其中奥柏是法国大歌剧的先驱。他的作品《波蒂契哑女》具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舞台效果以及动人心弦的旋律,为法国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梅耶贝尔更是大歌剧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如《新教徒》《非洲女》等,将大规模的合唱、壮观的芭蕾舞场景与复杂的戏剧情节巧妙融合,音乐气势磅礴,旋律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大歌剧的辉煌。比才的《卡门》堪称法国歌剧的不朽经典。这部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魅力的西班牙风格旋律和大胆的戏剧冲突而闻名。比才打破传统,赋予歌剧角色真实而复杂的人性,音乐中巧妙运用了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使整部歌剧充满活力与激情,至今在世界舞台上久演不衰。这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对后世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结合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实例,试分析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借鉴影响。
古代教育中,音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中国古代为例,西周时期便将 “乐” 列为 “六艺” 之一,与 “礼” 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音乐被视为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教育手段,通过演奏、欣赏雅乐,培养人们的中正平和之性与高尚品德。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强调音乐对灵魂的塑造作用,认为和谐的音乐能够引导人们走向善与美。这种将音乐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相连的理念,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当代音乐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近代音乐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在 19 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音乐教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开始普及,专业音乐学院纷纷建立,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逐渐规范化、系统化。例如,德国的音乐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音乐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他强调音乐教育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当代音乐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当代音乐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音乐基础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代音乐教育还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各国在音乐教育中纷纷挖掘和弘扬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如俄罗斯的民族乐派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对本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家,推动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当代音乐教育也应重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和了解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古代教育中音乐与道德、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近代音乐教育体系的规范化、个性化教学和对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都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当代音乐教育应汲取古代与近代音乐教育的精华,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
西方音乐史
论述 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对 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的继承与发展
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为 20 世纪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音乐素材运用上,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就已积极从本国的民间音乐、传说故事中汲取养分。像俄罗斯的格林卡,他的作品大量采用俄罗斯民间音乐旋律,生动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风貌,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大门。这种对民族本土素材的重视被 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完整继承。例如匈牙利的巴托克,他深入民间收集大量匈牙利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其作品中民间音乐元素随处可见,旋律节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正是对 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挖掘本土素材传统的延续。
在音乐表达目的方面,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借助音乐抒发民族情感,反抗外来文化压迫,增强民族认同感。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同样秉持这一理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音乐家们通过音乐传递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像芬兰的西贝柳斯,他的音乐在国家面临外部压力时,成为凝聚芬兰民族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民众,这与 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不过,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也实现了显著发展。在音乐技法上,20 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促使音乐家大胆创新。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基本遵循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与和声规则,而 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突破常规。如巴托克在作品中运用多调性、无调性等现代和声技法,将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语言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极大地拓展了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传播与受众范围上,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也有新突破。19 世纪受限于传播媒介,民族音乐主要在本土或有限范围内传播。到了 20 世纪,广播、唱片等新媒介兴起,民族主义音乐得以更广泛传播。一些原本小众的民族音乐通过这些媒介走向世界舞台,被全球更多听众熟知,受众群体大幅扩大,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
20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在继承 19 世纪民族主义乐派素材运用、表达目的等方面传统的同时,在音乐技法和传播范围等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独特而璀璨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