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协和医学院的"4+4"医学培养模式引发热议。这个允许经济、建筑、艺术等跨专业学生直通医学博士的招生方式,被项立刚等学者质疑是在变相建立学术"门阀"。
项立刚在最新文章中指出,打着"国际接轨"旗号的招生改革,实质是给有关系者开绿灯。他举例美国名校的推荐信制度,看似公平实则形成"圈子文化"——普通家庭根本接触不到推荐人资源。协和模式同样存在隐患:非医学背景学生如何证明专业能力?最终可能演变成"拼爹拼圈"的隐形门槛。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特殊招生通道确实存在"旋转门"现象。某些海外名校归国的"海归",通过特殊培养项目进入国内顶尖机构,形成封闭的学术网络。这种现象在医学界尤为明显,某三甲医院近三年新晋科室主任中,超过40%具有海外经历的特殊培养背景。
不过支持者认为,4+4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确有创新价值。上海某高校医学院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复合型医学人才,但必须配套严格的能力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近期已对特殊招生通道开展专项调研,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变相世袭"现象。
这场争论折射出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层矛盾: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防范权力寻租。当改革遭遇执行偏差,或许该思考如何建立更透明的监督机制,让"接轨"真正成为推动进步的桥梁,而非权力固化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