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糖大菠萝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770480】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4770480】.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现在混数码圈的,或多或少都会记得当年火爆一时的这个广告。 没错,就是沈腾、马丽出演的小米 MAX 爆笑广告。 这些广告的内容其实都很简单,就是几位主演出镜讲一则段子,段子内容普遍围绕着轻薄、大屏展开,但是演员的表情、动作演绎都很到位,特别是广告最后出现的 Slogan —— "大屏手机,就是小米 Max。" 简单两句,把小米 Max 的卖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回想一下,那段时间基本也就是大屏手机最后的黄金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尽管这个概念偶有出现,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产品线的意思,产品定位更是逐渐下降,部分厂商甚至出现重复利用产品设计,单纯换个芯片就拿出来敷衍消费者的情况。 到了这两年的手机市场," 大屏 " 更是已经彻底沦为那种出现频率特别低的关键词了。 主流产品的屏幕尺寸已经稳定在 6.6-6.8 英寸左右,这个大家应该都认可吧;尺寸更小的(6.3 英寸左右)小屏旗舰在今年一举逆袭再返主流,这个大家也都看到了;而尺寸更大的(7 英寸左右)的大屏旗舰,时至今日却还是了无音讯。 为啥厂商们都不做 7 英寸以上的大屏手机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这回也是特地买来一台vivo X Note。 有趣的是,不同于同时期的一些产品,时至今日,成色较好的 vivo X Note 普遍还是要卖到 1000 元以上的价格,作为对比,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到成色比较不错的骁龙 8 Gen2 旗舰,甚至再稍微加一点就能买到魅族 21 了。 作为广义上的最后一款 " 大屏 " 手机,也是时候该让我好好体验一下了。 " 大屏手机不多见,新款已是三年前。" 诶,这句打油诗可不是我编的,只要打开小绿书,随便挑一款大屏手机的讨论区点进去,随处都能见到像这样感慨的网友,他们不断对各家厂商计划中的产品原型抱有期待,但是到了产品最终落地时,却往往只能收获被无视的效果。 没办法,喜欢上一种几乎绝版的产品,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有趣的是,如果回溯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 大屏手机 " 其实曾经是一个相当热门的细分市场。 我想大家估计也都知道,乔布斯曾经说过:"3.5 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极 "。 受此影响,在乔布斯的生命周期里,苹果 iPhone 系列一直都保持着 3.5 英寸的屏幕配置,国内厂商也是纷纷效仿,直到 2012 年 9 月发布的 iPhone 5 上,一直不被乔布斯看好的 " 大屏 " 才第一次用在了苹果最新旗舰上面。 然而,在 iPhone 5 发布的两年前,三星就已经推出过搭载 7 英寸大屏的三星 Galaxy P1000 了。 没啥别的原因,就因为我在上高中那会,真的有一个同学在用这款手机。 在那个大部分学生还拿着诺基亚手机,甚至可能连 S60v3 系统都不是的年代;在那个果粉学生拿着套着苹果皮的 iPod Touch,安卓学生拿着 HTC wildfire 和中华酷联线下机的年代,居然有人能从裤兜里硬生生掏出来这么一台手机,带来的视觉效果让我至今依然难以忘怀。 总之,在高二那一年,那哥们几乎成了班上男生里最靓的仔,每到下课就有一堆人凑上去看着他玩《武士 2》《水果忍者》一类的手机游戏,受关注程度那叫一个直线飙升。 当然,作为代价,这哥们被老师盯上的概率也直线飙升了。 相关资料显示,作为最早的大屏手机,三星 Galaxy P1000 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度,这也启发了 Galaxy Note 系列的出现,并最终以Galaxy Ultra 产品线的形态延续到了今天。 而第一款主打 " 大屏 " 的国产手机,你可能会想不到,是 2014 年发布的酷派大神 9976A。 2014 年的酷派,早已不复早年间的辉煌,小米、小辣椒等一众互联网品牌的冲击,让他们最终做出了推出独立电商品牌 " 大神 " 的决策,而酷派大神 9976A 则成为了打响第一枪的最佳选择。 尽管处理器性能一般,但是凭借着 1888 元的低价和 7 英寸的屏幕优势,酷派大神 9976A 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而这也标志着国产手机市场开始向大屏进军,诸如荣耀 X1、努比亚 Z11 Max、华硕 ZenFone3 等一系列大屏旗舰产品的出现,更是让这类产品的市场地位水涨船高。 直到 2017 年,6 英寸屏幕成为了手机产品线的主流选择。 受此影响,配备 6 英寸屏幕的手机成为了常规产品,只有配备接近或超过 7 英寸屏幕的手机才能被称为大屏手机,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巨屏手机挪到了单独的、定位中端的独立产品线中。 比如三星 Galaxy Mega 系列,它的屏幕虽然比 Galaxy Note 系列机型更大,但硬件配置却明显要低得多。 比如荣耀 X10 Max/X30 Max,那更是被直接划分到了纯粹主打大屏、大电池、长续航的产品线,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差不多变成了近似 " 老年机 " 的存在。 尽管中途偶有华为 Mate 20 X、黑鲨 3 Pro 这样的旗舰产品,但却始终无法挽回整个大屏手机市场的颓势。 直到 2022 年,一款真正的"大屏旗舰"正式归来。 没错,说的就是现在我手上这台vivo X Note了。 在我看来,vivo X Note 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鲜明的。 作为一个日常手持小米 15 的小屏爱好者,小雷感觉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见过尺寸这么大的手机了,甚至比我年初评测的那台三星 Galaxy S25 Ultra 还要大一圈 ...... 不过,实际上手之后,你会发现 vivo X Note 反而比 S25 Ultra 更轻一些,8.75mm 的机身厚度,216g 的机身重量,虽然整机显得略厚一些,但是上手后的第一感觉并没有因为大屏而受到影响。 当然,上手的第一感觉,只是第一感觉罢了。 实际上,超过 80mm 的机身宽度摆在这里,个人感觉拿在手上还是显得太宽了,基本不可能把它完全抓在掌心里。 我试着换了一下姿势,左手握持、右手触控,操作体验明显有所改善,只能说,和现在主流尺寸的手机相比,这款产品基本没有单手操作的空间,绝大多数时候都要两只手来使用,小雷也不推荐大伙在出门时把它握在手里。 哦,小一点的裤兜甚至塞不下这台机子,那就多少让人有些难受了。 当然了,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为的就是这块硕大的屏幕。 作为一款 2022 年的旗舰,vivo X Note 理所应当地搭载了一块三星 E5 屏幕,屏幕尺寸是市面上极其罕见的 7 英寸,比例是稍宽的 21:10,支持 LTPO、120Hz+240Hz 高刷高采样率、原生 10bit 和全场景 HDR 色彩,并采用了微棱镜技术。 没错,就是当年让人闻之色变的微棱镜技术。 事实上,个人认为当年微棱镜技术多少有些被 " 妖魔化 " 的意思,虽然 vivo X Note 这块屏幕也存在上下倾斜观看时画面偏绿的情况,但需要用户刻意将屏幕倾斜角调整至 40 度以上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我还真挺想问问,大伙平时有这样用手机的吗 ? 相对应的,微棱镜技术能通过聚光有效提升正面亮度和对比度,在显示深色或高对比度画面时,画面的色彩和表现力还是很出色的,播放 HDR 视频时的观感尤其出色,就连国外流媒体用起来也很舒适。 而且是如今近乎销声匿迹的广域超声波指纹识别,不但拥有着超大面积的识别区域,录入快、识别快之余,更是只需要把手指放在一个大概的位置就能够完成识别,这种体验真的是旦用难回。 翻到背面,作为当年蓝厂定位最高的两款旗舰之一,vivo X Note 在后盖大面积采用了素皮材质,同时两侧还有类似于缝线一样的线条设计作为点缀,观感还是挺上流的,商务气息逐渐浓厚了起来。 在我看来,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块素皮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却没有出现翻皮或者脱落的迹象,用料非常扎实。 在机身左上角,你可以看到两段式的静音拨杆,在息屏和亮屏状态下,都可以通过拨动静音键直接静音。 但如果你想要的只是一个单纯的静音功能,希望不会在各种工作场合用铃声打扰别人的话,那这玩意操作起来的熟练度可比 Action Button 高太多了。 机身背部上方,则是硕大的相机模组,vivo X70 系列上面好评如潮的蔡司影像自然也被搬到了这里。 不同之处在于,X Note 的四摄搭配分别是 5000 万像素 GN1 传感器主摄、4800 万像素 IMX598 传感器超广角镜头、1200 万像素 IMX663 传感器人像镜头,以及一颗 5 倍光学变焦镜头,最大支持 60 倍变焦。 主摄白天效果不错,夜景暗部细节一般,长焦存在明显色差,毕竟也就是一颗 800 万像素的镜头,不能要求太多。 和今年的影像旗舰比起来可能稍显逊色,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当年的旗舰水平。 这么一块 " 大屏 ",到底能带来怎样不同的体验,和常规手机、折叠屏手机之间又有哪些差异? 先说阅读体验,在事先设定了相同行距、相同字体大小的情况下,拥有着 7 英寸屏幕的 vivo X Note 确实会比配备了 6.78 英寸屏幕的直屏手机显示多一些内容,但也没多多少,单页内容量大约多了 5% 左右。 而在这时,我们拿出折叠屏的话,整个战局立刻就发生倾斜了,尽管折叠屏手机的屏幕比例饱受争议,但是屏幕绝对面积上的优势使得这类设备在文本阅读时显然更占优势一些,单页内容量多了约 80%。 然后是漫画,如果你喜欢看条漫,这块屏幕确实够大、够长,非常适合信息量少而且没有分镜的这类作品;如果你喜欢看日漫,由于这类作品的画面比例都是 4:3,这就意味着屏幕至少有接近 1/3 的空间是会被浪费的,最终显示的画面并不会比常规手机大多少。 不得不说,时至今日,我个人心目中最适合看漫画的移动设备,还得是微软的Surface Duo,虽然左右分屏的系统逻辑没做好,但是高度契合的屏幕比例,实在是太适合看漫画了,浅推一下。 同样的,视频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难看出,在播放接近常规手机视频的比例时,vivo X Note 的看片体验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实际显示出来的画面效果,甚至可以媲美屏幕要大一截的折叠屏手机,但其他比例下就无能为力了。 对了,为了保证质感而采用的这块曲面屏,会导致上下侧的内容显示有些失真,需要注意一下。 再来说说游戏,作为一款 2022 年 4 月 11 日发布的旗舰机型,vivo X Note 自然配备了一颗高通当时最强的旗舰芯——骁龙 8 Gen1。 这颗芯片的风评,我想大家应该也都清楚吧。 该说不愧是旗舰吗,至少 vivo X Note 的安兔兔跑分还是很亮眼的,126W 分已经很接近骁龙 8+ Gen1 的水平,只可惜实战的性能释放不太行,跑个简简单单的《英雄联盟手游》,连 90 帧都稳不住。 但至少,在屏幕适配这一块,X Note 总算是击败了折叠屏手机。 至于 vivo 最期待的,大伙拿它承担自己一部分工作内容的环节… 我只能说,这块定制屏幕在观看文档的时候效率还挺高的,在观看 16:9 的 PPT 时,理论上也能在同一屏内显示更多的内容。 但是这些优点,还是远远赶不上折叠屏的体验。 我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去讲什么,只要启动办公软件,打开一些 word、excel 和 PDF 文档,然后把他们摆在一起,其中的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真的会在出差使用折叠屏办公的人,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在习惯了分屏小窗逻辑后,现在的折叠屏已经足以应付大部分文字编辑的工作需求,而大屏手机在办公方面的表现还远远不够。 把时钟拨回 2022 年,vivo X Note 无疑是一款有诚意的大屏商务旗舰。 这机子的配置其实很不错,从三星定制的 7 英寸 AMOLED 屏幕、后置蔡司四摄组合、自研 V1 芯片、3D 广域超声波指纹、对称立体双扬和独立 HIFI 芯片,甚至还有 vivo x200s 都用不上的 50W 无线充,都是完整配备的,堆料不可谓不用心。 但这款产品并没有获得成功,2023 年 5 月,知名博主 @数码闲聊站宣布蓝厂已经砍掉了 X Note 系列,最后的 " 大屏旗舰 " 自此便成了绝唱。 既然各方面都不错,为什么还会被砍? 对用户而言,首先,5999 元起的价格,甚至比 X80 Pro 还贵 500 元,这就已经很不友好了;而配备骁龙 8 Gen1 处理器这个痛点,更是在一个月后被骁龙 8+ Gen1 的横空出世狠狠痛击。 对厂商而言,除了产品本身销量一般以外,这种大屏手机,往往需要单开线定制,各种元器件都需要配合定制,专门定制的模具,堆料比普通尺寸麻烦很多,为大屏手机单开线定制的成本也很高。 最重要的,还是同期发布的vivo X Fold,彻底把大屏手机的使用价值给比下去了。 除了专为手机形态而生的平台视频,还有为宽荧幕准备的电影内容,这种尺寸的大屏手机就没有什么比较理想的使用场景了,向下拉不开体验上的差距,向上又摸不到折叠屏的多功能性。 现如今,受到握持体验、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市面上的手机屏幕尺寸逐渐稳定在 6.3-6.8 英寸,可以说大屏手机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取而代之的,除了折叠屏,还有定位和售价都要更亲民一些的小平板。 更大、更阔的屏幕,完美契合以短剧、手游和信息流为中心的移动娱乐生态;3:2 的比例,更接近印刷实体书,能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而 Redmi、华为、联想和 iQOO 的纷纷入场,更是足以让供应链价格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不仅如此,人们对 " 大屏且便携 " 的需求,也催生了厂商的更多探索。 比如说今年引发热议的华为 Pura X,就是这样一种新形态产品,更符合传统内容生态的屏幕比例,带来了一种和常规手机截然不同的使用体验,华为就像是将一块不到 7 英寸的小平板折起来塞进了用户的裤兜,打开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大屏手机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回到市场中。 但在此之前,还是让我们且用且珍惜吧。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