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讲"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里同样适用。为人父母总想着一碗水端平,但现实中,因为孩子性格差异、出生顺序,甚至单纯的个人喜好,很多家长不自觉就会偏心某个孩子。
老话说"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偏偏有些父母,把孩子分成了"心头宝"和"路边草",等到矛盾爆发才追悔莫及。
一、让孩子间"手足反目",从亲情变成仇怨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姐妹本该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但被偏心的家庭,亲情反而成了伤人的利器。当父母总把好吃的留给小儿子,把新衣服买给大女儿,看似不经意的区别对待,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陌生人都倡导平等对待,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知乎上有个热帖,一位网友哭诉自己从小到大都是被忽视的那个。父母把所有资源都倾斜给弟弟,大学学费要自己打工赚,而弟弟毕业后还在啃老。父母生病住院,弟弟不闻不问,照顾的担子却全压在她身上。她心寒地说:"以前我总觉得血浓于水,现在才明白,被区别对待的亲情,早就凉透了。"就像古人说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果连墙内都硝烟不断,又何谈一致对外?父母的偏心,正在亲手把孩子推成仇人。
二、养出"一个啃老的",毁掉"一个独立的"
老祖宗常说"惯子如杀子",可很多家长总想着多疼疼弱小的那个,结果惯出个不知感恩的"巨婴"。当父母把资源都给了小儿子,帮他买房、还车贷,大女儿却要靠自己白手起家。时间久了,被偏爱的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被忽视的孩子,即便再独立能干,心里也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邻居张阿姨就是个典型例子。她从小宠着小儿子,大学毕业还养在家里,生活费全包。大女儿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还要给弟弟零花钱。张阿姨总说:"你是姐姐,要多担待。"结果小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成家,整天游手好闲;大女儿彻底寒了心,现在连电话都很少打。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溺爱是毒药,偏爱是砒霜",父母以为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是在亲手毁掉他们的人生。
三、把孩子变得冷漠,自私,不信任亲情
《礼记》里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好的秩序要讲究公平。可在偏心的家庭里,公平成了奢侈品。被忽视的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就会封闭内心,变得冷漠自私。而被偏爱的孩子,习惯了索取,也很难真正体会别人的感受。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小时候每次和妹妹闹矛盾,父母永远都是指责她。哪怕是妹妹先动手,妈妈也会说:"你是姐姐,怎么不知道让着妹妹?"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让她对亲情彻底失望。现在她虽然经济条件很好,但对父母和妹妹都很冷淡。正如古人所说"哀莫大于心死",当孩子对亲情失望透顶,再想挽回就难了。
做父母的总以为孩子还小,记不住那些区别对待。可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的账本比谁都清楚。与其等孩子长大后怨恨、疏离,不如现在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毕竟"家和万事兴",只有公平对待每个孩子,才能换来真正的家庭和睦。别等孩子的心凉透了,才想起后悔,那时候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