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大范围取代传统职业,有预测说一半以上的岗位会消失;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人口红利消失、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能力下降、学历贬值明显、竞争压力持续加大等变化,成年人的生存已经相当不易,面对孩子的教育,很难不焦虑。
外在环境越是不确定,做家长的越要稳住自己的心。 摆脱教育焦虑的路径只有一条,就是回归育人本位、回归教育常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任何时代的家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一项“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课题研究发现,148名杰出青年之所以获得成功,与他们童年时代养成的六个特点密切相关,即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道德为先。我们难以预测AI时代带来的变化,但可以笃信每个“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道德为先”的孩子都能活得很好。
许多家长之所以焦虑,根源就在于错误解读了童年的价值。他们认为成年时要想幸福、童年就必须吃苦,就要上好学校、考出好成绩。事实上,幸福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源头,痛苦的童年是痛苦人生的开始。珍惜童年,营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持续提供接纳、鼓励的情绪支持,比给孩子报辅导班、督促孩子写作业重要得多。
能否摆脱教育焦虑,与家长的学历、收入和社会阶层无关。就像学骑自行车时我们一直被叮嘱“向前看”,养育孩子也要看见未来、稳住当下。 具体而言就是读懂孩子,接纳差异,顺势养育,允许孩子平凡,鼓励孩子追寻热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天赋优势、独特的能力结构、独特的发展节奏。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不同特色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些人擅长语言表达,以后可能成为作家或记者;有些人擅长人际沟通,未来有可能成为营销人才;有些人擅长空间理解,可能是未来的建筑大师……没有孩子会拥有扇叶一样整齐的优势智能,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家长要接纳孩子的独特性,鼓励孩子探索、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守望呵护、静待花开。
孩子的独特性还体现为不同的气质特点,研究发现,大约40%的孩子属于易养型,比较乐观,容易建立生活规律,对新事物适应比较快;约10%的孩子属于难养型,规律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差,情绪消极,容易紧张;约15%的孩子属于启动缓慢型,反应温和、低调,情绪不活跃,对环境适应也比较慢;其余约35%的孩子属于混合型。这些天生的差异丰富多样,好静还是好动,好奇还是谨慎,焦躁还是冷静,能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专注性好不好,规律性强不强等,有遗传的生物基础,也受到养育环境的影响。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犯或者少犯常识性错误。比如孩子0—6岁时,家庭教育的重点是父母亲自抚养、稳定抚养、连续抚养,建立起亲子依恋的安全感,而不是把孩子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让孩子的大脑受到相当于吸电子二手烟的伤害。
小学1—3年级时,孩子处在“半学习”状态、家长须有“慢教育”心态,家庭教育的重点要放在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
小学4—6年级时,孩子学习内容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孩子从“要我学”的外在动力转化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初中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读懂青春期的特点,“多做饭、少说话”,适当放手,从“走在前面”的引领者变成“跟在后面”的守望者。
高中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相对稳定,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更加看重同伴交往,也面临高考的压力。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尊重孩子在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上的意愿和选择,给予充分的倾听、信任和支持。
试想一下,农业时代的家长倾其所有把孩子培养成了本乡本地最出色的马车夫,但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时却发现自己来到了蒸汽机时代,是何等的惊愕无助。 未来已来,看到变化、放下焦虑、聚焦目标的家庭,才能稳住自己、托住孩子, 把孩子养成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所说的“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量”的样子,养成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所说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养成中国教育学会前副会长傅国亮所言的生活自立、性格阳光、人性温暖、有益于社会的“正常儿童”,养成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所说的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的“三好学生”……
这样的孩子,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会和人打交道,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
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编辑/宋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