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接触到部分有读博意向的同学,在下决定时会比较犹豫,因为读博几年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毕业难度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我们依然建议小伙伴们,一定要明白读博的真正价值。人脉资源的积累、对职业道路的拓宽、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等,博士能带给我们的红利只会越来越丰厚!
今天深圳真北咨询为大家分享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博士申请指南,这个项目大概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可以递交申请,错过就只能等到明年入学了。高校的地理位置是我们筛选目标院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唯一的建筑类高校,想要在建筑、土木工程、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有所深造的同学一定要看看这里的机会!
1
院校简介
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缩写BUCEA),坐落于北京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
北京建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后发展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再变为北京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61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师生并入北京工业大学。1977年恢复本科教育,1986年开设硕士学位课程。2013年,学校定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并在2014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学校成为北京市政府与住建部共建单位。2017年取得推荐本科生免试研究生资格,并在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增设“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在土木建筑、城乡规划、测绘科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特色突出,工、理、文、哲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等称号,实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2
王牌专业
01
建筑学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科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先后涌现了高履泰先生、臧尔忠先生、张兆栩先生、英若聪先生、温梓森先生、曹汛先生等著名专家学者。自1980年建筑学专业开始办学、1984年设立建筑系、2006年成立学院以来,至今已培养包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张宇,以及国际知名建筑师马岩松、朱锫、王昀在内的两千余名建筑人才。
02
土木工程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木工科。1936年本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土木工程专业与学科之一。
本学院所有专业在北京地区和全国大部分省份均为 一本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120人,其中,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3名,北京学者等省部级人才4名,教授24名、副教授25名,90%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7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半数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曾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长期工作、学习或讲学。
03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2013年,开始招收建筑遗产环境保护技术国家特殊需求交叉学科博士生,2018年,开始招收市政环境方向的博士生。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6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17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35部,申请专利近200项,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3
招生专业
2025年北京建筑大学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60余名(实际招生总数以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下达为准),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采用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招生方式。其中,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人员采取 申请-考核制 方式择优选拔博士研究生。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 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方向
城乡规划学
- 含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城乡系统与规划技术、住房发展与社区规划、空间治理与规划政策等方向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
- 含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国土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方向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含雨水控制与海绵城市、环境修复与资源管理、污水生物处理、污染控制化学等方向
土木工程
- 含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方向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含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与位置服务、智能时空信息技术、数字建筑遗产等方向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含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等方向
4
学制与学费
学制
普通招考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学费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学年·生,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依据具体专业情况而定。
学费由北京建筑大学收取,收费标准仅供参考。
5
非定向就业博士与定向就业博士
报考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录取类别同报考类别一致,考生报名时应准确填写报考类别,一经确认不得更改。
非定向就业
拟录取的非定向就业考生须在入学时将档案转入北京建筑大学,户口按相关规定自愿迁入,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按照学校就业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就业去向。
定向就业
拟录取的定向就业考生录取前须与北京建筑大学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户口、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均不转入北京建筑大学,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就业。
北京建筑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不招收定向就业博士生;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科招收定向就业博士生,比例不超过该学科录取总数的10%。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定向就业博士生比例酌情放宽。
6
申请信息
申请时间
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20日。
申请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形式报考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以下报考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 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或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人员(获得国<境>外学位硕士学历学位人员,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取得纸质认证报告正式文件)。
(2)国家承认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国<境>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3)同等学力者报考条件
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6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所从事的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人员。此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本人为主要成员的研究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排名前五名),且报考方向与该研究课题相关;或本人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2篇以上高质量论文(由报考学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认定),且内容应与报考方向相关;
②经所报导师及学院审查,具备博士培养条件,学院同意报考。
同等学力者报考前,应按要求如实提供真实材料,经报考学科所在学院进行资格认定,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的网上报名。同等学力者须加试两门本学科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于复试前通知),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若有一门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5.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 符合所报考招生学院对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提出的相关要求。
7. 在校研究生(应届生除外)如报名,在报名前须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后方可报考。
8. 在读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如报考博士研究生,无论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或非定向就业,均须经硕士定向就业单位同意后方可报考。
(二)以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形式报考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条件,除满足上述第1-9条规定之外,还应对工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具有较好的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或潜力。
申请材料
1. 《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
2. 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3. 本科生和硕士生阶段成绩单。授课学校培养单位出具的成绩单,或有加盖人事档案部门公章的从人事档案中复印出的开课学校成绩单。
4. 硕士学籍、学历、学位证明材料:
①在校硕士须提交硕士阶段《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②已获得硕士学历考生提交硕士《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③已获得硕士学位考生提交硕士层次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在线验证报告》;
④获得国(境)外学历学位的考生须提交学历及学位证书扫描件,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录取当年入学前方可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考生,须提供国(境)外高校近期成绩单或者在读证明。
5. 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IELTS(A类学术类)、托福、GRE成绩单等。
6.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学位论文初稿。
7. 申请者个人学习与申请学科相关科研工作介绍。主要包括:个人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参与课题、科研成果及创新点、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奖情况等,格式不限。
8. 能体现申请者科研能力、学术成果的支撑材料。如学术论文、论文引用情况、专利证书、获奖证书、设计作品、外语或其他专业等级证书等复印件。
9. 专家书面推荐意见。提供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10. 申请者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应包含拟开展研究的科学问题、已有基础、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等,不少于3000字,格式不限。
11. 招生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其中,同等学力报考者,须按照报考条件提供职称证书、学术论文、获奖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申请流程
申请并提交材料→科研基础审核→资格复审→综合考核→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