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做父母最好只做“一只手父母”。即不过分管制,也不事事放纵。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陷入各种教育焦虑,看到有人说: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立马反思,开始对孩子松弛了下来。
理论的好坏,我们做父母的一直在实践,也一直在焦虑,总有问题出现。实际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01
习惯上内卷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神经连接的修剪与强化”直接决定了未来认知能力的基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内卷的核心价值。在习惯培养上"卷",不是盲目填鸭。
先作业后娱乐
这不仅是时间管理,更是训练前额叶皮层——大脑的"执行总裁"。
当孩子养成先完成任务的惯性,未来面对复杂工作时就能自动调用这种"优先处理重要事项"的神经模式。
每日阅读与预习复习
加州大学研究发现,间隔重复学习能显著增强记忆痕迹。
每天花十分钟预习复习,比考前突击更符合大脑的记忆规律。
02
心态上内卷
在心态培养上"卷",心理学研究显示,“抗挫折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特定方式培养的神经可塑性结果。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爆满的现状警示我们:只卷成绩不卷心态的教育,就像给高楼加压却不加固地基。
当孩子被"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完了"的恐怖逻辑绑架时,再聪明的大脑也会在慢性压力下出现海马体萎缩、前额叶功能受损。
03
人品上内卷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悲剧发人深省:母亲只关注成绩,忽视品行培养,结果全年级第一的孩子最终黑化成冷漠的"小恶魔"。
李玫瑾教授反复强调:"孩子的修养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04
成绩上松弛
在成绩上松弛,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遵循大脑的学习规律。
心理学家贺岭峰面对女儿数学59分的反应堪称典范:"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而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找出、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这种“成长型思维”的引导,能激活孩子大脑的纠错机制和学习动机相关脑区。
05
在结果上松弛
当孩子因兴趣而非外部压力学习时,大脑会释放更多多巴胺,会更加喜欢学习。
叶圣陶不因儿子三次留级而焦虑,而是鼓励他读感兴趣的书、写想写的内容,最终三个孩子都成为优秀作家。
松弛环境下大脑能自主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06
小事上松弛
现在我都记得,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上厕所,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蹲坑里。经过一番努力也没有把手机捡回来。
晚上她借了手机给家长打电话,我本以为她会被劈头盖脸骂一顿,没想到她的家长竟然给她银行卡打了2000元,让她第二天和朋友一起去买手机。
当时我们的手机1600就已经是不错的手机了,我的是700元的手机,我都格外珍惜。
她丢的是1700的手机,父母竟然没有对她大吼大叫,看到她父母的“松弛”,我才知道,为啥我的同学那么阳光。
其实丢掉手机,本人就是很难受的状态,根本不需要强调,我们也会记忆深刻,如果这时候收获的是温暖,那将被治愈一生,如果收到的是责骂,那将会愧疚一生。
"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不能扯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
这样风筝才可以飞的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