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就要进行志愿填报环节,这个环节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决定考生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上栽跟头,要么是对规则一知半解,要么是被各种虚假信息误导。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些填报“陷阱”全曝光,给大家一份实用的避雷指南。
一、选科匹配的“红线”不能踩
新高考模式下,选科与志愿填报紧密相连。考生填报志愿时,选考科目需符合拟填报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比如,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生政】,而某高校的院校专业组要求再选科目为【化学】,那考生就无法填报该院校专业志愿组。这种选科不匹配的情况,一旦发生,志愿填报系统会直接提示,但还是有考生因为粗心大意,白白浪费了志愿名额。所以,大家在填报前,一定要仔细核对自己的选科与目标院校专业组的要求是否一致。
二、招生章程里的细节别忽视
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是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然而,很多考生和家长却对招生章程不够重视。这里面可藏着不少关键信息:
1.单科成绩要求:部分专业对英语、数学等单科分数有硬性要求。像一些外语类专业,对英语成绩的要求往往较高;部分高校的数学专业,也可能对数学单科成绩有规定。
2.体检限制:色盲、色弱、视力等身体条件,会影响特定专业填报。比如,色弱不能报考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色盲不能报考美术学、绘画等专业。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大家一定要认真研读,结合自身条件避开限报院校专业。
3.外语语种限制:小语种专业可能要求英语成绩,部分院校入学后仅提供英语教学,小语种考生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果你是学日语的,报考时却没注意到目标院校只提供英语教学,那入学后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学习困难。
4.加分政策:部分加分仅限院校投档阶段,部分院校专业录取阶段不承认加分等情况。有些考生和家长以为加分在整个录取过程中都有效,结果填报了不承认加分的院校专业,导致录取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政治面貌、是否应届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考生退档。所以,务必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
三、排名比分数更靠谱
填报志愿时,分数固然重要,但排名更具参考价值。每年考生人数、高校招生计划、试题难度等因素都存在差异,导致分数线波动较大。然而,排名相对稳定。一个考生能否被录取,不仅取决于分数,还取决于报考的人数。
考生可以采用排名法对自身报考的院校进行定位,利用全省一分一段表,分析以往同等分数考生被录取的学校,准确定位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从而合理选择报考院校。例如,你今年高考成绩在全省排名10000名,通过查看往年一分一段表,发现去年排名10000名左右的考生,被哪些院校录取了,这些院校就可以作为你重点考虑的对象。
四、志愿填满但别盲目冲
有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志愿填满就行,前面几个志愿使劲冲,反正后面还有保底的。这种想法其实存在很大风险。填满志愿没错,但不能盲目冲。志愿填报有两大法宝:梯度策略和服从调剂。
1.梯度策略:即冲(冲刺院校)-稳(匹配院校)-保(保底院校)。冲刺院校可以填,但不能太多,一般占总志愿数的20%-30%即可。这些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可能略高于你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录取可能性。匹配院校是与你成绩、排名较为相符的院校,这部分志愿要占大头,大概50%-60%。保底院校则是确保你有学可上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应低于你的成绩,这部分志愿占20%-30%。
2.服从调剂:在普通批次里,服从调剂可降低退档风险。如果你不服从调剂,一旦你所填报的专业都无法录取你,就很可能被退档。退档后,你就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了,这对考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填满院校专业组和专业志愿,尽可能选择专业服从调剂,减少退档风险,争取更多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