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的天地中,若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听说读写能力恰似基石,稳稳托起语文素养的宏伟大厦,是语文学习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而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它深深扎根于长期、持续的实践行为。一两次浅尝辄止的听说读写活动,犹如蜻蜓点水,无法在学生心底留下深刻印记,更难以促成能力的养成。
诚如古人所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语文学习的漫漫长路中,唯有秉持“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不怕慢,只怕站”的坚毅态度,让听说读写的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习惯。
习惯一旦稳固,便会升华为学生独特的品质,而这品质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命运走向。此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塑造。
无论语文教育领域如何花样翻新,涌现出多少“创新”理念与方法,听说读写始终是语文教育无法绕开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根脉所在。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浪潮汹涌,各类“创新”之举层出不穷,然而,若盲目追求新奇,不慎斩断了听说读写这一根本,就如同试图在无根之木上培育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注定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
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质,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被诸多教育者认可的“常识”:“语文能力”唯有在实践活动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意味着,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仅仅围绕语文教材照本宣科远远不够,还需为学生精心开辟一方广阔天地,组织他们投身于大量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反复历练中,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提升语文素养。
一是“听”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身边并无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语言启蒙教学。然而,待其两三岁时,却能熟练运用本国语言与人交流。
究其根源,在于孩子自出生起,便置身于本国语言的浓厚氛围之中,仿若沉浸在语言的汪洋大海,几乎每日都在聆听身边人的言语交流。日复一日,听得多了,语言的规律、词汇的运用、语句的构造在其脑海中逐渐沉淀,自然也就学会了说话。
以此类推,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教师能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聆听优质、典范的语言表达,那么学生潜移默化间便能吸收其中精华,说出言辞优美、逻辑清晰的话语。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听的载体与形式愈发丰富多样,广播、有声读物、在线课程等琳琅满目。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筛选、整合资源,将这些优质的听觉素材引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此一来,孩子们沉浸其中,听得如痴如醉,在不知不觉间便能汲取优秀文化的养分,语文能力也会随之稳步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听”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这一传统方式,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
二是“说”
“说”在语文能力体系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时常开展口头作文活动。
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孩子们仿若挣脱束缚的小鸟,兴高采烈、无拘无束,尽情表达内心所想,话题不受限制,叙事角度、谈论风格、思维方式、表达层次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大家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七嘴八舌间,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
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孩子们最容易卸下防备,袒露真实的自我,往往能道出一些极具价值的故事、新颖独特的想法以及真挚深刻的情感。人的任何能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要历经一个系统、科学的训练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便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学生能够将内心想法流畅、自然地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且做到言之有理、条理清晰,那么将这些口头表达整理成文字,稍加润色,便极有可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
更为重要的是,在持续提升“说”的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随之不断增强。而自信心的提升,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说”的兴趣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说”的能力在这一循环中持续进阶,不断突破自我。
三是“读”
再谈谈“读”,学生日常学业负担较重,读书时间相对有限。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收获最大程度的成长,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慎重选择阅读书籍,切不可让他们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思想与文化品位较低的书刊上。
当今时代,图书、报刊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种类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途径。
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内容空洞、思想消极的文化垃圾。倘若学生不加甄别地盲目阅读,非但无法从中汲取优质的思想与文化精髓,反而可能受其不良影响,“近墨者黑”,降低自身的思想文化品位。更有甚者,若接触到宣扬不良价值观的书籍,还可能在成长道路上误入歧途。
正如古人所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读书与交友同理,都应秉持审慎态度,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挑选那些蕴含深刻思想、卓越文化的经典之作来阅读。
故而,在阅读选择上,应力求“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阅读经典名著,就如同与未曾谋面的大师促膝长谈,聆听他们讲述生命的智慧、人生的哲理。在与大师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中,读者仿若置身于知识的盛宴,尽情汲取营养。读得多了,知识储备日益丰富,思维愈发敏锐,个人素养的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便如顺水行舟,自然而然。
若我们将阅读层次比作一座金字塔,阅读世界大师的作品,虽难以企及大师的巅峰造诣,却足以让我们站在较高的台阶上,领略中层境界的风景;若选择中层水平的书籍阅读,便只能在相对较低的层次徘徊;而倘若沉迷于下层书籍,无异于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不仅无法提升,还可能被低俗内容带坏。
常言“名师出高徒”,大师更是育人的典范,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机会亲身聆听大师讲学。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条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的捷径——阅读大师留存于世的精神文本。这些经典著作犹如一座宝库,满载着大师的智慧结晶、人生感悟与思想精华。我们翻开书页,沉浸其中,便能汲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命。
提及阅读,不禁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求学的“三味书屋”。书屋墙壁上有一段解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悬挂在写有“三味书屋”横匾两旁的木刻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更是为书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原来,“三味书屋”的“三味”源自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后来,这一祖训还演变成了三味书屋的馆训。由此可见,鲁迅先生自幼便在学养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读书,且阅读的多为高品位的经典古籍。
反观当下教育,部分教育者过度聚焦孩子的天性,主张放任其自由发展。诚然,尊重孩子天性有其积极意义,能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个性、发挥潜能。然而,这种做法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给予孩子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与滋养。鲁迅小时候饱读古代经典,而如今不少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对这些经典知之甚少,却梦想着成为文学家,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鼓励孩子释放天性的同时,我们切不可错失培养他们成才的黄金时段,更不能忘却引导他们汲取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营养,为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四是“写”
写作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实践中,我尤为重视学生日记的写作。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坚持写日记,每日撰写一篇日记,寒来暑往,31年从未间断。
我常对学生说:“写的能力只能在持续不断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与提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作文绝非老师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一次次动笔写作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
在长期坚持写日记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篇篇日记,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为了写好日记,他们开始用心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那些细微的美好、瞬间的触动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竟充满了诗意与哲理。随着写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相较于命题作文,学生往往对写日记更为青睐。在写命题作文时,由于题目限定,学生可能面临无话可说的困境,即便绞尽脑汁,也难免陷入生编硬造的尴尬境地。而写日记则截然不同,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倾诉的空间,学生可以毫无保留地袒露心迹,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正因日记内容源自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所以往往具有相对充实的内容。当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便不会将其视为沉重的负担,反而会在写作过程中收获快乐。
心有所想,笔有所触,将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转化为灵动的文字,这种创作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心也随之倍增。
有人好奇,为何我的学生写起日记来如此得心应手?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非是“熟能生巧”四字。写作如同任何一门技艺,练习得越多,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就越娴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就越强,自然而然便能发现写作的奥妙所在。
若想鼓励学生多写作,教师自身也应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写作实践。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写“下水文”,当教师与学生同步写作,且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时,一方面,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榜样的威信,让学生心生敬佩;另一方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熏染,主动向老师学习,将写作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做到“学而时习之”。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总会在某些特定的生命节点上,产生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此时,若能及时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它们便会成为一份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我从踏上语文教师岗位至今,始终坚持每日记日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教师自身持续深耕听说读写,不断提升自我语文素养时,在课堂教学中便能游刃有余,出口成章,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在课余时间,也能下笔成文,创作出文采斐然的作品。
这样的教师,不仅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还能赢得学生的敬重与仰慕。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不断成长,每日都能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尽情享受培育学生成才的喜悦。如此一来,幸福便会如影随形,翩然而至。
生命的长度有限,然而,当我们通过写作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成长历程用文字记录下来时,这些文字便赋予了生命无限的意义。
写作,宛如一座精神大厦的支柱,支撑起我们的灵魂世界;又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生命道路。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放弃写作,而应借助写作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4月第04期[上半月]
图文排版| 孙彦晗
初次校对| 孙彦晗
二次审核| 董慧慧
最终审核| 张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