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金山区张堰镇的邓散木艺术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馆长专题讲解吸引众多观众驻足。馆长张京军指着展柜中的三用活动历,娓娓道来:“这是邓散木1962年的发明,可查农历与二十四节气。”展柜中,16本袖珍日记更令人惊叹,字迹仅两三毫米的小型草书密密麻麻,无标点,文言记录着岁月点滴。张京军耗时一年整理这些日记,只为“让文物开口说话”。
邓散木日记
这座“小而美”的民办博物馆自去年12月开馆以来,凭借一千余种三千多件邓散木遗物和馆长生动的解读,迅速成为文化爱好者心中的宝藏地。从书法手稿、金石篆刻到生活用品,展品跨越时空,串联起一代艺术大师的生命轨迹。而这一切,离不开张京军40余年与文物“对话”的坚守。“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坐标,相比文字的间接性,它能让人直接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这么多年得以传承下来的文物稀少、珍贵,其中离不开人的精心呵护,这也是我们要很好继承和保护文物的意义。”从内蒙古包头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到江南文房博物馆的创办者,再到邓散木艺术馆的馆长,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张京军也获得了关于文化遗产守护的解答。
邓散木艺术馆
1953年生于北京的张京军,自幼痴迷老物件。26岁起,他自学钻研古文字学,1984年通过专业考试进入文物行业,成为包头博物馆的鉴定专家。青铜器、古书画、瓷器……经他手的文物不计其数。2002年退休后,他并未停下脚步,2013年受委托参与整理邓散木藏品,厘清全部藏品并编成目录。2016年,又在机缘巧合下,购入收藏并继续研究整理,并于2022年,用时一年整理出50多万字的《邓散木日记》及其《两汉官印考》等著作。
从2023年开始,怀揣“送散木先生回家”的信念,70岁的张京军辗转上海多地,最终在金山区以及张堰镇的支持下,以张堰历史建筑为依托,正式成立邓散木艺术馆。
邓散木藏品
民办博物馆之路实属不易,资金紧缺、场地难寻、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张京军没有放弃。没有展柜?他亲手设计;缺讲解员?他亲自上阵。由于专业性极强,没人能协助,张京军独立完成从文物鉴别、展品遴选、陈列布局,到展品说明文字的撰写,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如今,他仍每日坚守在书房案头,整理资料、潜心书写,为筹办《邓散木手迹文献展》《邓散木金石篆刻展》两项大展、出版《邓散木日记》及其学术著作、成立邓散木艺术研究会等事项倾注心血。
馆内邓散木文具
在邓散木艺术馆的会客厅里,还能见到张京军个人收藏的文房。退休后,张京军开始专门收藏文房,至今拥有300件明清的顶级文房。他将这些精品按材质分成10个系列,并各自成套,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极高。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张京军还不辞辛苦前往内蒙古、广东、浙江及上海等地多个博物馆巡展,2020年在浙江绍兴,创办江南文房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古朴雅致、底蕴深厚的文房,传递悠悠长河里的绚烂文化。
“择一事,终一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收藏家、策展人,张京军表示:“这件事情值得做,好物多了,博而馆之,这就有了博物馆。还要面向大众,让文物释放出更大的文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