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反犹主义治理不力”和“违反联邦法律”为由,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SEVP)资质,即日起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现有6800余名国际学生(包括1016名中国学生)在未完成学业前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居留身份。这一决定源于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长期的政治博弈:
自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政府要求高校根除“反犹主义”,废除多样性政策(DEI),并以冻结联邦资金为威胁。哈佛因拒绝妥协(如改革招生政策、提交学生抗议活动记录)被多次制裁,包括冻结22亿美元联邦拨款和威胁取消免税地位。
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政府要求哈佛在72小时内提交过去五年国际学生参与“非法活动”的音视频资料,作为恢复资质的条件,但哈佛以“侵犯学术自由”为由拒绝,最终触发禁令。
特朗普政府此次行动被广泛视为对哈佛“不合作”姿态的报复。哈佛此前起诉政府“非法干预学术决策”,并公开反对其反移民、反多元化的政策,成为高校抵抗的标杆。而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则通过妥协(如限制中东研究项目、赋予警察逮捕权)避免了类似制裁。哈佛的强硬立场使其成为特朗普“杀鸡儆猴”的典型目标。
特朗普政府将高校视为“左翼意识形态堡垒”,指责其“与美式价值观脱节”。例如,共和党议员斯蒂芬尼克曾批评哈佛教职员工多为民主党支持者,推动“觉醒文化”和亲巴勒斯坦运动。此次禁令表面以“反犹”为名,实则旨在压制学术机构的自由派倾向,巩固保守派政治影响力。
顶尖大学所在的选区多为民主党票仓(44个县中特朗普仅赢4个),打压哈佛可激发保守派选民支持,同时削弱民主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对国际学生的直接影响是身份危机与经济冲击。
已入学学生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转至其他SEVP认证学校(多数高校转学截止日期为3月),否则面临驱逐。部分学生可能因OPT工作许可终止而丧失留美资格。
应届毕业生若未完成学分或论文答辩,可能无法获得哈佛学位;已满足毕业条件者虽可正常毕业,但学历认证或受质疑。
已录取新生若无法在2025年秋季入学,需重新申请其他学校。
中国学生首当其冲,中国留学生占哈佛国际生比例最大(2022年达1016人),短期内转学难度高,且面临签证转换(如旅游签)的风险。部分学生可能被迫中断研究,影响学术生涯规划。
哈佛事件折射出美国社会深层的价值观撕裂。对留学生而言,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生存危机;对美国而言,则是民主体制与学术独立性的严峻考验。若政治干预常态化,所谓“灯塔国”的教育光环恐将黯淡,而全球人才流动格局或将迎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