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虞永平
团队研讨:聚焦体能 共话衔接
5月22日上午在寿光世纪东城小学党员活动室举办了“活力衔接 运动赋能”幼小衔接调度会。
活动伊始,孙守军校长与孙琳琳园长围绕幼儿与小学体育衔接的重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孙琳琳园长指出,幼儿阶段的体育活动重在通过趣味游戏培养运动兴趣与基础动作技能,为小学阶段的体能发展筑牢根基;而孙守军校长则强调,小学体育更注重运动习惯的延续与规则意识的建立,二者的有效衔接能够帮助儿童平稳过渡,实现从“玩中学”到“系统练”的自然转变。
视频欣赏:见证成长 感受活力
在欣赏幼儿无接触眼保健操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在幼小衔接的脉络里探寻到诸多巧妙联结。幼儿时期充满童趣的眼保健操,以儿歌节奏搭配夸张可爱的肢体动作,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孩子初步感知眼部保健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的眼保健操则更强调动作规范性与穴位准确性,是对幼儿时期护眼意识的深化与延伸。共同点在于二者均以守护视力健康为核心,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护眼习惯;不同点则体现在幼儿阶段注重兴趣激发与习惯启蒙,小学阶段更偏向技能巩固与责任内化,这种循序渐进的过渡,恰似为孩子搭建起一座从懵懂认知到自主管理的桥梁,让护眼意识自然扎根成长之路。
互动献策:集思广益 优化实践
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展开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思维碰撞。幼儿园教师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以音乐律动等形式,将体操、毽子、跳绳等活动融入童趣场景,让幼儿在玩中锻炼体能;小学教师则立足学龄儿童成长需求,着重探讨体育课程的连贯性编排,从每日运动时间的科学分配,到不同学段运动技能的梯度进阶,双方的交流既凸显了幼儿体育“兴趣启蒙”与小学体育“系统培养”的差异侧重,更明晰了从游戏体验到技能强化、从趣味驱动到习惯养成的衔接路径。
互动环节中,教师们围绕"打破传统衔接,寻找新的突破点"展开头脑风暴,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大家一致认可:体能训练不能为练而练,必须把握好运动强度,关注个体差异,同时注重趣味性设计。
活动总结:赋能未来 运动筑基
健康的体格是一切活动的开始,运动能力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适度训练能协调动作发展,形成基本运动技能,达到健体、健心、健脑的效果,为幼小衔接做好身心方面的准备,希望借助本次教研活动的东风,大家把所思、所学、所获运用于实践中,也期待大家今后能继续精准对接幼儿体能中的需求与发展,充分保障幼儿的安全,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学习品质,锻炼健康体魄,助力幼儿在快乐的体能活动中健康成长!
双方一致认为,幼儿与小学体育衔接不仅关乎儿童身体机能的提升,更是对其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能力的持续性塑造,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