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教无涯,学研不止
AI辅助数学教学经验
儒林实验学校数学科组
陈美岐、高翔老师公开课
数学是探索世界的钥匙,也是启迪智慧的明灯。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3月11日儒林实验学校迎来了初二数学备课组陈美岐老师、高翔老师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公开课。
# 春风教研启新程
随着课堂的开始,陈美岐老师以一元一次函数的复习作为课程的起点,巧妙地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数学的深层结构。她不仅回顾了函数的基本概念,还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一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微妙联系。她用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解释,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深入探究的环节,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几何画板。她利用这一工具,动态地展示了函数图像的变化,以及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直观地理解了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学生们热情洋溢,他们不仅在小组内讨论,还积极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思维的火花在教室中四溅,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一元一次函数和不等式知识点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工具。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掌握一元一次函数和不等式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灵活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而高翔老师在本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教研公开课上,大胆创新,引入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传统数学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他巧妙构思教学流程,全程围绕课程核心,让学生沉浸在高效学习氛围中,听课师生皆眼前一亮。
课堂练习环节,高老师摒弃传统批改方式,借助先进的 AI 批改系统。该系统瞬间扫描学生答题纸,快速且精准地反馈答题情况。它不仅能判断对错,还能深度剖析学生解题思路,分析优点与不足。面对函数图像与不等式解集结合的难题,AI 精准定位学生出错原因,是概念混淆还是计算失误,一目了然,助力学生高效纠错。
课堂小结阶段,高老师再次出奇招,让 AI 模拟学生视角进行总结。AI 条理清晰地梳理重点,从不等式与函数的关联,到图像解题的关键步骤,一一详细阐述。同时,它列举典型错题案例,分析错误根源,强化学生记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体系。
总体而言,高老师这堂课巧妙融合 AI 技术,革新教学方式。练习批改与课堂小结的创新之举,充分展现技术优势,为数学教学创新提供优秀范例。相信在未来的AI融合教学中,更多教师将探索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儒林实验学校】
撰稿|陈美岐、高翔
图片|数学科组
编辑|詹清梅
初审|数学科组
二审|廖晶晶
三审|陈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