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带自己小宝贝逛过超市,有一部分孩子在零食区与玩具区的表现总是让家长十分头疼。哪怕玩具已经堆成山了,也还是要新的玩具,哪怕家里的零食拆开吃一口就扔在一边了,还是会想要买零食。更有甚者,只要家长不同意,立马往地上一躺,撒泼打滚,尖叫起来。很多家长顿时觉得手足无措,马上掏钱了事。类似的情况,在你身上发生过吗,面对孩子急迫的索求,家长就要及时满足吗?
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幼儿时期是心理萌芽关键期,是品格形成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孩子自控能力,抵制诱惑、克服任性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培养孩子做到克制自己、学会等待?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怎样处理?是简单制止?还是找出有效对策?这是我们应当急于思考问题。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不必刻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
看到“延迟满足”这个词,很多家长很容易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是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就是我本来可以满足孩子的,但是用了延迟满足的方法总是不满足他,结果导致孩子觉得我在故意刁难他,越来越不信任我了怎么办?
事实上,我们不必刻意对孩子进行“诱惑训练”,比如故意带孩子到商店,当他看到喜欢的玩具想买时,故意不买回来,反而去讲道理,让他们等。
我们只要在生活情境中去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可以了。王女士三岁的女儿以前逛商场时经常因某个玩具非买不可而哭闹不止、赖着不走,王女士就会按照延迟满足的策略,帮助她转移注意力,告诉她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了,全都扔在一边,让她回想那些玩具都扔在哪了,有多久没玩了,让她先冷静下来。然后给她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她如果能够放弃这个玩具,不再哭闹,那么回家后王女士会给她奖励,做她最爱吃的意大利面。多在这样的情境里讲明原则,规范孩子的行为,就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对不能满足的事不要哄骗
在商场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于是选择拒绝。孩子开始耍脾气、哭闹,于是父母说:“你看,咱们今天没有带够钱,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但我们很清楚,根本没有“下一次”。这不是“延迟满足”,是欺骗,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也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养成。
合理合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对孩子的物质需要要合情合理的满足,既不必百依百顺,也不必故意不满足。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适当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主,在选择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玩儿,可以提前说好我们只能买一包零食,不能多买,至于选择什么零食,可以由他做主。通过和孩子的良好沟通,给予他们信任和一定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他们就能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
爱和温暖,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需品,千万不要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