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毕业离开导师后,便再未得到过老师的论文推荐,投稿全靠自己。如今,我的学生已经晋升为副教授,但若非我推荐,他们的论文往往连审阅的机会都没有。
博士生的稿件提交给某些期刊时,甚至直接被拒,理由是“本刊不接受博士生独立发表的论文”,或者要求导师挂名。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它不仅助长了导师坐享其成的不良风气,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学术期刊倾向于刊登成名学者的文章,要求导师在学生论文上挂名,主要是为了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教授的论文就一定优于学生的呢?
追求虚名真的能带来实质性的学术贡献吗?事实上,有两份拒绝发表博士生论文的期刊,并没有因为这种政策而显得更加出色。
多年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进行改组时,主编曾来文学所征求建议,询问如何才能提升刊物的质量。我当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不特意约请名家稿件;二是不对作者设限;三是不限制文章字数;四是不收取版面费。
主编表示这些都能做到。后来,我向该学报推荐了一篇硕士生聂时佳的论文,编辑回复说这篇论文质量远超许多教授的作品。
我认为编辑的眼光非常独到——聂时佳本科二年级时就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作业,编后记中提到这是该刊首次发表本科生的论文。
不看作者身份,只关注论文质量,体现了编辑团队卓越的学术判断力。正因为如此,《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曾经在全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量排名中位列第15位。
当前的期刊评估体系存在缺陷,导致期刊过于关注成名学者,忽视了对年轻作者的扶持。然而,每个成名学者都曾经历过初出茅庐的阶段。
学术期刊不应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更应该有雪中送炭的胸怀,长远考虑,积极培养一批未来的学术新星。毕竟,未来属于年轻一代的学者。
几年前,镇江高等师专学报在其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向我约稿,我毫不犹豫地寄去了自己的论文,因为我记得读硕士期间两次投稿都被该刊接受的经历。
今天的成名学者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学术栋梁。学术期刊应当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年轻学者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学术期刊在评价和选择稿件时,应该更加注重内容质量和创新性,而不是仅仅看重作者的身份和名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学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