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
学生回答“1分米=1/10米”,并解释: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是1份,写成分数是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同样,对“3分米=3/10米=0.3米”,学生的回答与解释都很清晰、准确。课上得很顺畅。这应该是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1厘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4厘米呢?12厘米呢?”
“1厘米=1/100米”,学生的回答依然没出现问题;改写成小数时,学生回答“零零点一米”。教师愣了一下,随即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00.1。
教师问全班:都是这样写的吗?有学生指出“写作0.01米”。教师继续问: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有学生举手,黑板上陆续出现了不同的写法。教师将各种写法标注序号:①00.1;②0.01;③100.1;④0.0.1;⑤0.1。
面对这五种写法,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把1/100写成小数怎样写?哪种写法合理?哪些写法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之后汇报交流。
首先,学生否定了写法“0.0.1”,指出“小数里只应该有一个小数点”。教师追问:小数点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把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教师再问:如果有两个小数点,那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如何区分呢?如果写两个小数点,那是不是还会写三个小数点、四个小数点?学生笑了。
其次,写法是“00.1”的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分数的分母是100,有两个0,所以小数这里也有两个0。有学生补充:这样写就是把分母100“倒过来”,添上小数点,所以是00.1。这时,有学生指出:整数部分是两个0,也就相当于一个0,这种写法其实就是0.1;而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10=0.1,所以1/100不可能等于0.1。这么一来,写法“00.1”和“0.1”也被否定了。
最后,有学生指出:写法“100.1”也是错的,因为这个小数已经大于1了,有100多了,而1厘米比1米小得多,写成的小数应该小于1。这时,之前这样写的学生说:“原先我觉得分母应该写在整数部分,分子应该写在小数部分;现在我知道这种写法错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与交流,学生知道了1/100可以写成0.01。
接下来,4厘米=4/100米=0.04米,没有问题。一个学生继续汇报:12厘米=12/100米=0.012米。又出“岔子”了。
教师依然让学生自己分析。有学生指出:12厘米有12个1厘米,1厘米是0.01米,12个0.01米是0.12米。也有学生指出:12厘米是1分米和2厘米,1分米是0.1米,2厘米是0.02米,合起来是0.12米。还有学生指出:如果是0.012米,那么是12/100米,也就是12毫米,不是12厘米;12厘米,应该是0.12米。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有理有据。
继而,学生分析与交流:1毫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6毫米呢?105毫米呢?学生感受到了分母与几位小数有关系,就没再出现类似之前的差错了。
最终,学生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看完上面这段教学过程,是不是觉得它“磕磕绊绊”、不够顺畅?
很多教师总是希望课上得顺顺当当——学生的回答都合乎自己的心意,是自己预设甚至想要的。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无可非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事情顺利、合乎心意。在课堂上,教师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重新理解课堂》 贲友林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在中国,每一堂数学课可说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且主要集中于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例如,中国的数学课程通常包括‘复习’‘引入’‘讲授’‘练习’‘总结’等五个环节,而其中的每个细节,包括时间的分配乃至板书的设计等,都是围绕所说的目标精心安排的结果。”在这样的课堂上,“顺”不仅是一种向往,也成了一种要求。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提及的一堂“经典”课。
几位英美教育专家到中国一座城市的一个班级听课,陪同的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后,上课教师走进教室,从容地说道:“现在开始上课。”教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很有水平。
教师间或在黑板上写上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多起来,而且大小不一。对有些字,教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整个板书看起来错落有致,像一幅框架图。整堂课,教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黑板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教师继续提问,学生的回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教师说完“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后,下课铃响起。
我们会觉得这堂课顺顺当当,甚至如行云流水无懈可击。外国同行却说话了: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他们认为,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就取代了学生探索的过程;而取代学生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让学生丧失了发展学习能力的机会。他们还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这些话,我们乍听起来会感觉不太舒服,但再想想,又会发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教师的教学预设往往只是主观愿望,而学生的学习生成才是客观事实。顺顺当当的课未必是好课,因为教师以自己的预设为中心,屏蔽了学生的生成。而“磕磕绊绊”的课未必不是好课,因为教师以学生的生成为中心,跳出了自己的预设,这样的课更真实。
(即可选购)
从教师的问题设计来看,一节课顺顺当当的,可能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挑战性不够: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即就能回答,并且一回答就正确。然而,教师有没有想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呢?而一节课“磕磕绊绊”,可能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而且所做的回答往往不是教师期待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要经历交流、反思、完善的过程,从而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样“磕磕绊绊”,真实地呈现了学生学习进阶的历程。
从教师的教学组织来看,一节课顺顺当当的,可能是由于教师在邀请学生发言时一直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然而,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不能代表所有学生。教师要了解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要给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哪怕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场景,使课上得“磕磕绊绊”,那也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基于学生真实想法的教学才更有效。
从教师的教学应对情况来看,一节课顺顺当当的,可能是由于教师快速否定了学生错误的想法,刻意屏蔽了学生不同的想法。这样“快刀斩乱麻”只是让教师轻松地走完教学流程,但并没有让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认识得到提升。学生正确而单一的想法背后可能隐藏的东西,教师关注和观察过吗?这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自觉、勇气与智慧。
这些又引起了我的反思。观课时,我们总是期盼教师对各个问题的处理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总是容不得教师出错。我们为什么这样要求教师呢?这会不会将教师逼向“造假”与“表演”?对此,教师能否跳出来思考?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探讨学生未知世界的过程。既然如此,那么,走错路、走弯路就是正常的。学生出错、跑偏时我们识错、纠偏,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也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
当然,对待教学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教师不能简单化处理。如果牵涉全班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有较大影响,教师就不能嫌“事大”“事多”。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最好留到课外单独处理。
总而言之,对课堂教学,不应当纠结于是顺顺当当的还是“磕磕绊绊”的,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本文选自源创图书《重新理解课堂》,贲友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点击海报即可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