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跟娃聊天,跟他讲:
妈妈已经第6天没有对他发一次火,没有吵他一次了。是不是很吃惊,这应该是首次这么久,没有被吵过一句。
娃也很傲娇地说:
你不吵我,也是因为我做得比之前好了,我变好了,所以你才不吵。
我也不跟孩子争辩,顺着他的话音说:
确实,你这个暑假说到做到的次数多了,跟妈妈讲话也不刺毛了,还能沉下心写作业,做得很不错。
不反驳孩子,也不去举例证明去批判孩子。
我之所以不跟孩子理论和较真,并不是因为他很自律和上进,而是我只盯着他做到的地方肯定,他做不到的地方我不去上纲上线的较真。
一个管娃的原则是:
能管就管,管不着就不随他。如果管不了学习,那也不要伤害亲子关系。
但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而是用正确的“吵架”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承担,自我反思,自我负责和自我驱动。
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抓大放小,原则问题要“适当吵”,非原则问题不干预。
不动不动就吵孩子,是这个暑假,我给自己订的基础任务和KPI。
清晰地知道爆吵孩子没用,讲道理没用,打压,控制和批判,统统都不好用了。
所以就不再管学了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
这些问题交给孩子自己把控,虽然我一整天都跟孩子待在一起,但并不干预他的学习和行动。
只有孩子不按约定交手机,拿着电子产品嗨翻天时,我才会适当“吵一吵:
宝贝,你自己说让妈妈严控电子产品,你磨也不心软的。你都不给我心硬的机会,这不太行吧?
一般我这样说时,孩子就不太排斥我,也不刺毛和暴躁,而是稍后乖乖把电子产品上交。
其次,学习细节不纠错,抓学习时长和效率以及结果来“适当吵”。
孩子每天都会跟我画饼,今天哪一科的任务是什么,要写到哪一页,并让我不用管他怎么学,反正他最终写完就行。
但实际上,计划往往跟不上变化,孩子给自己定的任务,很少能全额完成的。
大部分时间都会夭折一部分,我当时会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克制了表达欲。
等我平复完情绪,也会“吵一吵“孩子:
说好完成的作业量,好像并没有写完呀!一天两天这样,都无所谓,总这样打折可不行,想要实现你的目标,有点危险哦。
只提醒,并不责骂和批判,只陈述事实,并不贴标签和下定义。
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品和细细思考,他的选择我无法干预,我能做的就是时不时提溜一下,提醒孩子不要忘记初心和目标。
最后,紧盯孩子自己定的学习计划,偶尔温和“吵一吵,晒一晒”。
孩子喜欢拉着我,给我讲他当天的学习任务和计划,要写多少题,要听什么课。
我也知道,这些计划大概率是不能全部完成的。
听孩一句话,就当一句话,不要立马投射期待,也不要立刻全然当真。
微微一信,做到了当然很好,没做到也坦然接纳。
但超过两天都是打折完成,我也会提出:
已经连续两天,你给自己定的计划没有完成了。要是再这样总跑神,被外界信息干扰,建议你去自习室学习。
孩子也会解释,再给我几次机会吧,我肯定会慢慢做到。
我也顺势肯定孩子:
妈妈也相信你,肯定能做到。毕竟我看你这一天比一天完成的任务多了,能沉下去是好事,能快速投入学习,也很重要。
放暑假的这几天,我跟娃相处的一直很和谐,没红脸,没吼,没吵,没责备,没生气,没焦虑。
孩子对我很温和,有事慢慢商量,有话慢慢说。
没有叛逆,没有厌学,也没有剑拔弩张,还是比较欣慰和心宽的。
家长不焦虑,不催促,但也不是完全放任孩子,大部分时间我也在忙自己的事,我跟孩子相处还是比较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