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自尊就像走平衡木——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脆弱,过分苛责又会使其丧失自信。恰当的自尊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畏缩自卑,而是一种既能欣赏自我价值,又能客观看待不足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将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底气,也是他们终身受益的心灵财富。
如何合理安排暑假?
适度的自主权,是培养自尊的重要土壤。孩子需要在生活中体验“我能决定,也能负责”的感觉。比如,让他自己选择周末的活动,或是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当然,家长要在边界内给予自由——不是放任,而是让他学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结果。如果他因为贪玩没完成作业,第二天面对老师的批评时,家长不必急着替他解围,而是让他明白:选择拖延,就要承担后果。这样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批评的方式,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当孩子犯错时,简单粗暴的责骂会让他觉得自己“很差劲”,而过度保护又会让他失去反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把错误和行为分开——不否定孩子本身,但明确指出行为的偏差。比如,孩子撒谎时,不说“你是个骗子”,而是说:“撒谎会让人失去信任,下次遇到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这样的沟通,既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又不会伤害他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自己如何看待成败,会深深影响孩子的自尊。如果家长遇到困难就抱怨“我不行”,孩子也会学会逃避;如果家长总是吹嘘自己,孩子也可能变得傲慢。相反,如果家长能坦然面对挫折,说“这件事有点难,但我再试试”,孩子也会学到坚持和韧性。当父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时,孩子才会明白:人不必完美,但可以不断进步。
真正的自尊教育,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最棒”,而是让他知道:我有优点,也有不足,但这并不妨碍我努力变得更好。 这样的孩子,未来无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保持清醒和从容——这才是父母能给他的最好礼物。
专家介绍
明晚(7月21日)19:35,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日照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同运将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健康自尊的培养之道,分享如何把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助力各位家长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课程收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