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无证从教”或属违法!随着《学前教育法》对幼儿园教师任教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获得幼师资格证也成了“无证从教”的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期,小编基于读懂儿童畅听课梳理了关于幼师资格证面试“职业认知”和“保教活动”的内容,深受老师们喜爱 (点击查看)。本期小编则继续为大家分享幼师资格证面试中 “活动教案设计”和“试讲通用技能”的干货内容。想要轻松获得幼师资格证,今天的文章千万不能错过!
01/
活动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虽然不计入教资面试的总分,但是教案是试讲的基础,如果教案设计得好,试讲基本上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设计优质的教案在教资面试中同样非常关键。
一个完整的教案,基本包括这五大部分: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不过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教案是为后续的试讲做好准备,所以有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的简案即可。
✦ 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基本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大方向和调性,所以老师在制定名称时可以依据以下这几点要求来制定:
✦ 以幼儿的生活和兴趣为源泉;
✦ 根据试讲的题目要求确定活动名称;
✦ 具体,童真童趣,完整;
✦ 年龄班+领域+活动名称,比如大班社会领域活动:百家姓。
✦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统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确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教育活动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幼儿园教案的活动目标基本包括三个: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而在进行目标的具体表述时,老师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 具有可操作性、清晰准确、可检测;
✦ 从统一的角度来表述目标,建议所有的目标都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
✦ 要有层次性、适切性、整合性和发展性,所有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 目标的指向应突出重点,一个活动的目标可以有很多,但老师应挑重点内容阐述;
✦ 目标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应有内在的统一性。
真题展示
某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夸济南”的目标如下:
(1)通过观赏趵突泉、大明湖的风景图片,初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中,培养认真倾听和完整说话的能力。
(3)了解济南名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问题:“夸济南”的教育活动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如何进行修改?
答案:不合理。存在着表述角度不一致、手段与目标混合等问题,且目标(1)和目标(3)存在着意义的重叠,即“观赏趵突泉、大明湖的风景图片“和”了解济南名胜”对于幼儿发展的实质意义是重复的,因为“趵突泉”和“大明湖”就是济南的名胜。基于该目标存在的问题,可修改为如下内容:
(1)了解济南有趵突泉、大明湖等风景名胜,初步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认真欣赏济南的风景图片,并尝试完整地讲述图片的内容。
(3)理解儿歌的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诵。
✦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指的是活动开展前幼儿所必须具备的经验准备,以及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必要的物质准备,其中物质准备又包括环境的准备和活动材料的准备(教师的教具以及幼儿操作的学具)。
也就是说,在确定活动目标后,老师要进行一个任务的分析,确保幼儿具有参与活动所需的经验,以及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特别是活动材料的准备。
图片 | 彭州市实验幼儿园
✦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干部分,详细说明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同时这个部分也是试讲的内容,所以需要老师阐述的非常具体,聚集到每一个小点上。具体来说,幼儿园集教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导入、主体和结束。
✔ 导入部分
导入部分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占的时间不宜过多。在本环节教师应通过多样化和趣味化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自然地引出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的状态,做好活动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又叫做基本部分或者展开部分,它是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所花时间的占比也是最多的。老师在引出教学活动主题后,这个部分可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形式来吸引幼儿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让幼儿充分感知、思考和表达活动的内容,让该部分内容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符合活动设计的相关原则,最终达成活动的目标。
✔ 结束部分
这个部分是说明老师在完成活动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 老师对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或提出要求;
✦ 老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和导入部分一样,结束部分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教师在设计的时候注意渲染气氛,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巩固练习的兴趣即可。
虽然在实际组织幼儿园活动时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把每一个环节划分开来,但是在面试试讲时最好要按照三段式来写教案的活动过程,其中主体部分要进行详细的阐述。
✦ 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是教师对后续教学活动的一个设计,不占用本次活动的时间,所以老师在设计时只需对幼儿提出后续活动的要求即可。在活动延伸中,老师既可以朝着家园合作的方向延伸,也可以朝着区域活动的方向延伸,还可以向其他领域进行活动的渗透。
真题展示
1.题目:儿歌《家》
2.内容
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高高的大树是小鸟,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3.要求
(1)完整地表演儿歌
(2)组织一个适合4-5岁幼儿的活动
✦ 教案范例 ✦
中班语言领域活动:《家》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儿歌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所属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儿歌表演并进行儿歌仿编。
3.情感目标:乐意参与儿歌表演,体会儿歌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图片、头饰、PPT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进行歌曲导入,请会唱的幼儿跟着音乐起唱。
(二)主体部分
1.教师范读儿歌;
2.结合图片进行儿歌理解;
在理解儿歌时,逐句进行,并且每句话理解完复述一遍儿歌。
3.根据儿歌内容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
在跟念的同时进行儿歌内容的律动动作创编,注意互动性,让幼儿大胆进行表现。
(三)结束部分
进行主题的深化,让幼儿进行沟通,表达自己对于家的喜爱。
四、活动延伸
进行区域活动,请幼儿到美工区进行绘画,把自己的家画出来,并张贴到展示墙上。
02/
试讲通用技能
面试的试讲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口语、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在试讲过程中,教师常会用到一些技能提升试讲的质量,最为通用的技能包含以下四种:导入、提问、回应和分组。
✦ 导入
导入即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或是肢体动作拉开活动的序幕,导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效果,同时也直接决定了考官对考生的第一印象,所以该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做到构思精巧、新颖别致、形式活泼生动,符合幼儿的审美标准。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直接导入、教具、实验、悬念、作品、游戏、歌舞经验、释题、旧知都可以作为导入的方式,而在面试时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技能导入,与技能有关的导入方式主要是四种:手指摇、歌曲、律动舞蹈、儿歌。
✦ 提问
巧用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进而进行迁移性的学习。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幼儿对活动材料或认识对象的态度与情感等。常用的提问策略主要有三种:集体提问、个别提问和小组提问。
图片 | 亦庄第五幼儿园
✔ 集体提问
集体提问是面向所有小朋友设置的问题,提问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有哪个小朋友知道请举手……老师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把手举起来了……”集体提问时,最好选择简单的、封闭式的问题。
✔ 个别提问
个别提问是针对个别幼儿差异化设置的问题,提问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有哪个小朋友可以回答下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请你举起小手停顿一下。”“老师看到了xx小朋友把手举到最高,请你说一下。”不同于集体提问,个别提问的问题应是相较复杂、开放式的问题。个别提问的完整流程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词:
✦ 问:教师来提问;
✦ 请:教师请幼儿回答;
✦ 述: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简单概括和描述该幼儿的回答;
✦ 评:教师简单点评幼儿的回答;
✦ 坐:请幼儿坐下。
✔ 小组提问
小组提问即是分小组设置问题进行互动,提问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老师请两组小朋友分别说一下,先请这边小组的小朋友们回答一下……”与个别提问类似,小组提问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适合小组内的幼儿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试讲过程中使用提问策略时,至少应采用上述两种提问技巧,同时提问时应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 回应
回应指的是老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当中,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使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虽然在试讲的时候没有幼儿,但教师可通过设置以下几种场景来体现自己回应幼儿的良好表现:
✔ 回应时考虑个别差异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平时胆子很小,但是他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表现得非常的勇敢,老师就可以进行一个个性化的回应:“xx小朋友非常勇敢地跨过了这个障碍物,他的表现真的是太棒了,我们一起为他鼓掌吧!”
✔ 适当设置错误的环节
比如说在折纸的时候,有小朋友在某一个环节折错了,老师可以说:“我们看到xx小朋友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折,折的不太对,但是没有关系,老师看到旁边的xx小朋友在帮助他改回来。”
✔ 设置表扬的情节
在幼儿园教育里有一个正面教育的原则,也就是建议老师要多用鼓励的话回应孩子的言行,因为这样的方式是比较适合于幼儿的发展特点的。所以老师在设置情节回应幼儿时,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表扬的情节。
✦ 分组
分组指的是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协商合作、学习等待、轮流活动、遵守秩序等。分组的优点在于在自由小组活动当中,幼儿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法进行探究;同时组内的幼儿也有更多的机会跟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分组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的了解和个性化指导。
那老师如何进行分组呢?这里有两个小游戏供老师参考:
✦ 神奇魔法棒 ✦
老师可以这样说:“当当当当!老师给小朋友变出了一个神奇的魔法棒,把小朋友们并变成了两个小组……”
✦ 魔法大剪刀 ✦
老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看,老师的魔法大剪刀来了,老师要用这把魔法大剪刀把我们班的小朋友从中间咔嚓咔嚓分成两组,左边组是苹果组,右边组是香蕉组。一会儿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看看哪组的小朋友表现更棒……”
温馨提示:在上期的教资文章中,由于编辑疏忽,导致最后一道真题的参考答案不符,本期特进行更正👇👇
正确参考答案
《指南》中强调,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幼儿强健体质的养成是成长中一切学习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体育活动是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儿童练习基本动作,锻炼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家长们缺乏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了解,往往对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作为老师,我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体育活动。
首先,我会对该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实时观察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身体状态与情绪反应,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幼儿会感觉到疲累不适。和幼儿进行沟通,了解他对于体育活动的看法,以及他喜爱的体育活动类型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
其次,我会结合观察情况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同时深入了解幼儿的身体情况以及在家情况,结合该幼儿的特点向家长介绍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特点,讲明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尤其是体质较弱幼儿发展的优点,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我会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所创设的体育活动是否适合所有儿童,然后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根据体质较弱儿童的表现特征科学地为他们制定活动,保证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与兴趣性。同时,在家长开放日时请家长们进行观摩,让家长们看到或者参与到孩子在园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流程与整体情况,使家长放心。
总之,我会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