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人回了趟老家,和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们聚了聚。一聊起来,发现大家几乎都在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其实,这种说法从2018年就有了,当时很多人说2018年是最坏的一年,但也是今后最好的一年。结果,从2019年到现在,好像这话一直挺适用的。那些经历过2015年之前繁荣十年的人,对如今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真是挺不适应的。
经济为啥会时好时坏,一会儿繁荣一会儿萧条呢?简单来说,就是周期。经济周期是规律,人类的历史,战争与和平,国家的兴盛和灭亡,等等,都是周期性的规律。不过,经济周期的规律,从一些很微小的身边事,就能洞察到最深刻的本质。而且,从身边的所见所闻去体会和理解规律,往往会更容易。
大概八九年前,老家乡里开始搞建设,开了三四个煤矿、中小学重建、乡村道路硬化、建水坝,一个饮用水厂也开始建设。乡里很多人在本地找到了活干,有的参加学校、公路、水坝的工程建设,卖劳力;有的在水厂干活;实在不行去煤矿当工人。怎么着,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块,多的还有五六千。大量的建设,还带来了很多外乡人口。
家里有个婶娘豆腐做得好,以前一直是自给自足。后来开始卖豆腐,越卖越好。原来五天赶一次集,能卖一盘豆腐;后来两天就要卖三四盘,还供不应求。生意越做越大,婶娘还请了两个小工帮忙。那时候,生意确实好做。因为有大量的投资建设,就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就业带来收入后,消费就增加,消费增加又会拉动企业、个体户投资做生意、搞建设,经济形成了非常好的循环。那时候,工作好找,收入不错,机会很多,生意也好做。这是社会经济总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
但现在,婶娘的豆腐店还在,但再也没有以前的辉煌了。小工辞掉了,就婶娘一个人做豆腐,两天能卖出一盘就不错了。乡里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建设了,煤矿基本停了,乡里的水厂等企业也都半死不活,员工收入也不高。乡政府工作人员、老师虽然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但因为在城里买房,有的还买两套,搞得一屁股债,消费也都缩手缩脚了。外出打工的人以前确实挣到一些钱,但大多用于在城里买房,或者在农村建房、买车,大多也没有什么储蓄了。这个时候,是社会的阶段性总需求已经充分满足,甚至是过度满足了,社会总需求不足,原有的经济良好循环就不顺畅了。大家都没什么钱了,消费的欲望减低,企业投资的欲望降低,招聘的人也减少了,裁员增加了。消费者不但没钱,还一屁股债,消费减少,自然生意就难做了。
此时,经济中必须要产生新的需求,才能带动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比如说,原来房地产有一个巨大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个需求一定程度上是被过度满足了,甚至是超前满足了。想让大家像以前一样疯狂买房,已经不可能了。现在我们在搞产业升级,就是为了产生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成为大家买车的一个重要选项。而汽车产业,就能拉动钢材、电池等等一系列的产业。而搞产业升级,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比如说,前面10年的手机,几乎是一年更新一代,每一代都有技术上的进步和革新,很多人是一年换一个手机,这无疑就大大拉动了手机产业的发展。但现在的手机,技术进步和革新太少,大家换手机的欲望就大大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需求自然也就降低了,产业也会进入萎缩期。
生意没有以前好做,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但如果我们不能在科学和技术上创新突破,实现产业升级,让全世界都来买我们的产品,让大家愿意掏钱买更好的新产品,需求越来越萎缩,生意会一直越来越不好做。再复杂和伟大的理论,都可以在极其微小的事实中找到它的逻辑,以小见大是一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下一篇:南昌又有两所中学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