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受欢迎的一门幸福课:克服恐惧的3个秘诀来源:笔记侠
思维方式
5月6日晚8点,陈海贤与沙哈尔教授展开了一场跨越中西方国度的深度对话,聊聊“动荡时代的幸福感”。
这场对话试图探寻一个根本命题:在意义匮乏的时代,我们如何将幸福从奢侈品转化为生存的刚需?
当焦虑成为时代症候,当“成功即幸福”的幻觉裹挟众生,泰勒用半生之旅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幸福从来不是终点的奖杯,而是带着觉知走过的每一个此刻。
希望哈沙尔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一、“幸福学”背后的故事
1.幸福学的创立背景
出于家庭因素,我离开了哈佛大学,回到以色列,因为我有3个孩子,我希望孩子们能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当然,后来我的生活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九年前,我回到了美国,入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又离开。
有一回,在欧洲飞美国的航班上,我突然灵感迸发:为什么有人研究心理学,有人研究历史学、生物学、计算机学、医学,但为什么没有人研究“幸福学”呢?
我很好奇: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孔子这些哲学家眼中,幸福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在飞机上,我做了一个决定,这也是我人生下一个旅程要做的事:创造一门“幸福学”学科。
那之后,我成立了HSA幸福研究院,与百年大学(Centenary University)合作创立了“幸福学”学科,设有硕士学位。我们还获得了博士的颁证资格,几个月后将开设全球首个“幸福学”博士课。
2.追随内心的变化
分享一个小秘密——其实我特别害怕变化。
当年离开哈佛大学、回到以色列,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几年后,我来到百年大学(Centenary University),这是一所并不大的学校,坦白说,我内心也是恐惧的。
之所以能拥抱变化,可能得益于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ACT疗法(接纳与行动疗法)对我的影响。
在ACT疗法里,它承认人的情感是多元的,有忧伤,有愤怒,有焦虑,有挫败感,这都是很真实、很自然的情感。我们不可能控制这些情感,而是要学会和它们相处。
ACT疗法对我的启发在于,即便面临恐惧,仍然要按照自己内心深处的目标,做出正确的行动。
比如,我现在的目标是打造一门“幸福学”学科,而这件事在哥伦比亚大学、在哈佛大学都做不了,所以,即便我会感到恐惧,但我还是会坚定向前走。
3.别让恐惧干扰行动
我有3个克服恐惧的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依靠别人。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一个决定后,如果有人能陪伴他去走这条路,那么这个决定实现的可能性,是无人陪伴的2-3倍。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你的导师、朋友、同事,或者仅仅是一个陌生人。
第二个秘诀是——把目标写下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坐下来写东西了,哪怕是20分钟。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写下来,把它从大脑里的一个点子落到纸上,这都能帮助你兑现它。
第三个秘诀是——别想太多,先迈出第一步。其实,推进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行动。但是,人们经常花几个小时反复思考,很少有人能撸起袖子马上干。
提到拖延症,加拿大有一项研究发现,有拖延症的人和没有拖延症的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有拖延症的人认为,动机和灵感,必须在行动之前产生;而从不拖延的人会先行动,而不是思考有没有激励,他们会把“行动”本身当作动机。
二、活在当下,
“幸福”也在当下
1.幸福就在当下
在今天研究“幸福学”,其实比10年前、20年前,更有现实意义。
1998年,当马丁·塞利格曼创立积极心理学时,外界也曾质疑它只服务于精英群体。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所有人。
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看作一条线,中间标记为0分。这条线的左端,是焦虑、抑郁、愤怒等负向情绪,右端是快乐、爱、幸福、力量等正向情绪。
而积极心理学,它不仅能提高普通人的幸福感,从3分提高到5分;而且能提高大家的心理韧性,从-5分提高到-2分,甚至+2分。
今天,积极心理学更像是一种力量源泉,它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忧伤,提高心理韧性,锻造抗压能力。
2.构建自己的精神之锚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我们要回归本源,深度学习,构建自己的精神之锚。
以我研读《道德经》为例。我已经研读二三十遍,最近在和女儿共读,正是这种反复咀嚼的过程,让伟大的典籍成为我在动荡时代的一个锚点。我也常践行《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哲思,如水般柔韧,顺势而为,不去对抗环境。
身处惊涛骇浪般的现实,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之锚:不必贪多,精选两三本经典,在反复研读中汲取智慧。
另外,我会专注于冥想、创作,专注和家人共享的时光,这些都是我的精神之锚。
我觉得幸福最重要的是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举个例子,在我人生低谷时,我夫人把她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她没说一句话,只是在倾听我,但这就给了我很大的前进的力量。
三、“幸福学”并不肤浅,但也不是万能的
1.幸福不奢侈,但更不肤浅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也曾警示过:泛滥的书籍,制造了更多无知者。这话虽然看似矛盾,但它揭示了一个真理:读一百本杂书,不如精读两本经典。
今天,我们能自由阅读,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正如古人聆听音乐曾是特权一样。在广泛涉猎之余,一定要选几本书精读。
我常给学生布置这个思想实验,假如流落到一个孤岛,只能带两本书,你会选哪两本?有人选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也有人选《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也有人选带一卷《佛经》……总有几本书,会是你的精神之锚。
2.积极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重要补充
传统心理学更多关注负面,积极心理学恰好能作为补充,但它肯定不能取代传统心理学。
正如我在哈佛课程中强调的,幸福有3个秘诀——现实、现实、还是现实。在现实中,有焦虑、抑郁、愤怒、嫉妒、忧伤……也有快乐、力量、欣赏、幽默、友谊……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的现实。
在积极心理学治疗过程中,我们讨论力量、爱和赞赏,同样我们也讨论忧伤、抑郁、焦虑和脆弱。
四、一份幸福指南:
“SPIRE”幸福模型
关于幸福的定义层出不穷,没有唯一的标准,我认为最实用且有指导性的定义,可以用这5大要素来归纳,我把它简称为“SPIRE模型”。
第一是“精神幸福”(Spiritual)。这种幸福源于你从工作、行为中找到的意义、价值与目的,关键在于觉察行动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另外,专注当下、做一些冥想练习,也至关重要。
第二是“身体幸福”(Physical)。我们需要重视运动锻炼、均衡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摄入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以及高强度工作后的身体修复等等,这些都需要规划。几年前我每周锻炼3次,现在增加到了5次。规律锻炼,这也是我人生这艘船的另一只锚。
第三是“心智幸福”(Intellectual)。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到,他因为在庙堂频繁提问而遭人非议,但他依然坚持不懂就问的治学态度。的确,提问本身很重要,它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而且它和幸福感、成就感以及寿命都呈正相关。另外,不仅要问,还要问得深、学得深。
第四是“关系幸福”(Relational)。我特别喜欢造访中国,因为在中国,我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大家邀我到家做客时,会像家人一样接待我。我也很重视这种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的情谊,这是幸福的第一指标。
第五是“情绪幸福”(Emotional)。这来自《道德经》给我的启示:不要去对抗自然,而要效法流水——接纳情绪的流动。悲伤时,允许泪水奔涌;快乐时,尽情表露。
精神、身体、心智、关系、情绪,这构成了“SPIRE模型”的五大支柱。我们不用时刻兼顾所有维度,但要警惕任何一个维度的长期缺失。
五、更幸福,还是更成功
你会如何选择?
1.幸福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成功
我也从不试图说服别人——成功不重要。但我会告诉他,真正重要的是你坚守的价值观,你的家庭、朋友、以及那些对你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事。
我会对我的学生和孩子强调说,你要努力、要全力以赴,而且你的这份努力,要投入到你真正热爱的、你认为有价值的事上。
幸福与成功,它不是选择题,也不是两条平行线;成功未必带来幸福,但幸福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成功。
2.接纳不完美,你才会真正完整
在我看来,完美主义分两种,一种是健康适应型的,一种是病态失衡型的。前者表现为勤勉尽责、善始善终,这也是我始终倡导的价值观。后者则体现为一些致命的缺陷:比如,过度防御,因为不能承受批评,所以把别人的每次指正,都视为对完美表象的攻击;比如,风险规避,因为惧怕不完美,所以逃避努力和挑战;比如,欣赏无能,因为执着于缺陷,看不到他人的闪光点……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放下虚妄的优越感,在接纳不完美中,抵达真正的完整。
3.成功不是唯一目标
我记得很清楚,那段夺冠之路充满艰辛,我曾坚信“只要赢下比赛,就能获得幸福”,可当我最终捧起奖杯时,却是巨大的空虚感。
这种“成功即幸福”的幻觉,后来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目睹过:美国的精英、中国的学子、焦虑的父母、绩效至上的职场人……大家把幸福寄托在未来的某个“成功里程碑”上了。
我常对孩子说,努力学习很重要,但你不必执着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名校光环。跻身顶尖学府、获得世俗的成就,这些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为当你的生命走向终点时,你唯一留存于世的,是你对亲近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你的记忆。
我依然会支持当年的自己,去全力以赴。我当时的努力,不是为了夺冠,而是源于我对壁球运动纯粹的热爱。
我想重申一点,我从不反对大家追求成功,我只是强调,它不该是唯一的目标。
野心、勤奋、拼搏固然重要,但如果这些努力,能够和你真正在意的事同频共振,这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来源:笔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