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篇】
毕业生求职故事
— 陈静阳 —
姓名:陈静阳
所在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初入北师大,一场大雨涤荡尘埃,两次天晴照亮前路。陌生的面容,可亲的师长,万物皆在晨曦中焕然一新。新生导师张全国教授的三句箴言,如星火般自此点亮我四年的求索:“保持读书的习惯(课堂之外),练成自学的能力,每年做一件不想做的事(跳出舒适圈)”。
一、保持读书的习惯
源于纯粹的求知欲,我曾深深沉浸于免疫学的世界。幸运地在图书馆找到《Janeway’s Immunobiology》这本书,一场课堂外的探索由此启航。当荧光笔划过第16章“T细胞发育的胸腺选择”时,课堂上缥缈的“MHC限制性”豁然鲜活。专业典籍是望远镜,引领我们辨清学科星河的肌理。而课堂之外,阅读则掀起了另一场思想的风暴。《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撕掉教科书前言的刹那,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分水岭。“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巧言令色,而为确认生命尚在搏动。”这句箴言,瞬间刺穿了盘踞心头的绩点迷障。随即,《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纪实》中那“五十万双脚深陷泥泞而舞”的篇章,又让我得以触碰一种粗砺、未加矫饰的青春力量——雨水打透舞台,泥浆吞噬脚踝,然而裹着湿漉毛毯、怀中紧抱吉他的年轻人,正以嘶吼的音符在混沌深处劈开光的裂隙。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向精致舞台与既定轨道的铿锵叩问:真正的自由与创造,怎能安于藩篱?
书页的沙沙,蓦然与风雨操场上的呐喊共鸣,唤醒我:生命不仅求索知识,更需拥抱泥泞的勇毅——非为弄脏自我,乃证灵魂可在任何境遇倔强放歌。在这书页构筑的“光合”小宇宙里,我学会与知识自在对话。当同窗陷于成绩漩涡,我得以乘“专业”之舟,以“人文”为桨,驶出那片焦虑之海。
二、练成自学的能力
初闻iGEM于新生训练营,师姐口中2019年金奖队的答辩,瞬间点燃我对这个交叉领域的全部想象——那是一个团队,共同创造独立项目的无限可能!怀揣憧憬,大二加入BNU-China战队。从实验室里与酶切位点“死磕”、跌撞构建载体,到Human Practice环节与盲童、听障儿童的心灵触碰…经历层层剥开合成生物学的内核:它绝非闭门实验,而是一座宏伟的桥,它一端锚定象牙塔的创新火花,另一端伸向产业车间,更直抵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巴黎赛场与世界队伍的交锋更让我确信:要“玩得转”,深厚功底是根基,世界眼光不可缺。
保研落定之际,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当同学们纷纷扎进实验室或争夺实习岗位,我心里盘算的却是另一条路:如何将在竞赛中锤炼的能力,譬如实验技能、竞赛管理与成果落地的深入思考等转化为服务社群的力量?直到看到iGEM Ambassador的职责描述,“赋能全球iGEM社群”“深化竞赛支持”“连接中国与国际队伍”。这分明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使命! 我渴望通过服务,深入理解不同队伍的创新历程,为参赛团队提供坚实支撑;也期待在连接全球社群的实践中,淬炼跨文化能力。
申请是一场硬仗。全英文面试,面对“如何打动未闻iGEM的学校?”之问,代尔夫特理工2017年队的案例瞬间浮现脑海:他们未锁CRISPR于实验室,而是直击荷兰乳农痛点,设计出基于CRISPR-Cas13a的简易现场检测法,将“煮沸细胞、体外转录、浊度变化”化身为挤奶厅的实用工具。“咱得当好‘翻译’——”我脱口而出,“将尖端技术‘译’为解决本地痛点的方案,就像TUDelft那样”。那近一小时的交流,远超考试,更像是对合成生物学如何锚定社会需求、创造真实价值的深度开荒。那一刻我深知,这份使命,不仅是经验输出,更是携带启发性的火种,四处播撒连接技术与需求的信念。
三、做不想做的事情
张教授“每年做一件不想做的事”之言,曾是无形鞭策。从初入校园时硬着头皮加入辩论队由I变E,到大三时主动申请研究生专业课学习,每一次“不情愿”的突破,都在未知的土壤里扎下了更深韧性的根系。而此刻,站在本科与未来的交接口,这个挑战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走出学术研究的“纯真空”,拥抱技术与产业结合的复杂现实。未来的画卷已铺陈眼前:我选择直博清华大学,深耕免疫学与药学的交叉领域,目标锁定那些潜藏在免疫微环境中的靶点,探寻治疗疑难疾病的“精准钥匙”。这条路注定崎岖——实验室的日夜辛劳、论文的压力、知识疆界的不断拓展,这些“想做的”科研挑战已足够填满视野。然而,我知道,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创造,更在于其落地生根、造福生命的能力。拥抱产业的逻辑与实践,就是我现在乃至未来需要主动选择的那个“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战场。
张老师送给新生的肺腑之言,是我跋涉至今的精华,更是照亮双轨前路的探照灯。它驱使着我主动跃出研究舒适圈,迎向转化路上那些生涩、琐碎乃至“非学术”的挑战。这绝非偏离,而是在更广阔的坐标系里定义“深耕”——扎根理论科学沃土的同时,让枝叶伸向产业应用的晴空。未来看似平行的双轨,终将在持续思考、大胆想象、务实实干与执着深耕中,交汇于“解决真实难题、增进人类健康”的终点,融成奔涌向前的激流。 这,即是我为未来五年乃至更远征程预备的跋涉姿态。
供稿丨陈静阳
编辑丨陈韵燕
责任编辑 | 孙书瑜
审核 | 崔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