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25年度县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了城乡共建活动,全县128名幼师参与交流轮岗。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园所理念互融、一日生活组织优化、班本课程实施等核心议题,深入参与、深度思考、积极实践,用实际行动切实打破了城乡园所间的壁垒,搭建起经验互鉴、智慧碰撞的桥梁,有力推动了城乡幼儿园在管理上互联、资源上共享、质量上共进。
本期专栏将带您走近这些教师的成长瞬间,聆听TA们的感悟与成长。让我们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这场城乡学前教育携手并进的美好旅程!
不变的初心,崭新的旅程
赵莹莹
2025年3月,为响应我县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号召,带着求知与提升的热忱,我报名参加了教师交流项目。此行,我渴望探寻不同幼儿园的特色文化,以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出发之际,我默默告诉自己:鼓起勇气,拥抱新变化,这看似挑战的过程,或许正是自我突破与成长的契机。此刻,我想与大家分享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适应与新生
初到鲁山路幼儿园的那天记忆犹新,面对陌生环境,好奇中带着忐忑。于园长一句“有什么困难及时说”的暖心话语,让我倍感安心。有幸加入小一班,祝老师耐心介绍着一日流程,我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开始思考:我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如何促进他们的成长?如何让一日生活更加丰富而有质量?立足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我在益智区创设了科学角,投放磁力玩具、轻与重等探究材料,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提升了探究兴趣和创造力。我深知大自然是幼儿的活教材,便将装饰性的植物角改造为互动区,孩子们自带水培、土培植物,我们一起观察、浇水、绘制记录。在照料生命的过程中,他们培养了责任感,也共同感受了成长的奇妙。在户外种植区,我鼓励孩子们观察植物变化,利用树叶、石块玩耍,他们的观察力与专注力在动手动脑中得以提升。在活动中,我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孩子们因为认识我,拥有了“新生”;而我,也因为拥有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同样迎来了专业成长的“新生”。
尝试与突破
不知不觉,在第二实验幼儿园已是第十一个年头。“二幼人”那份鼓励、尊重、积极、向上的精神早已融入我心。陶行知先生倡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也愿捧着这种精神,努力让孩子们体会自由、自主与尊重。结合孩子的兴趣,我投放的瓶瓶罐罐成了他们探索声音的宝藏。我们一起探究大小、材质、沉浮、声音的秘密。嘉禾与伙伴们将瓶罐化作乐器进行节奏游戏,那份自由、自信与快乐让我印象深刻。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这些瓶瓶罐罐又化身户外体育运动的工具,自发开展滚接球、保龄球大赛等活动。在“绘制心中的许愿瓶”活动中,园所墙面空间有限,我尽力展示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这正是对儿童个体表达的尊重。《趣玩瓶瓶罐罐》课程的开展,使游戏精神落地生根,“儿童本位”的理念得以凸显。孩子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表现,真切地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幸福。我们将活动的精彩瞬间通过照片、故事等形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也悄然改变了他们对幼儿园“只玩不学”的刻板印象。
感恩与成长
感恩鲁山路幼儿园的于园长、高主任随时关心我的适应情况;感恩各位老师在我困惑时及时援手,助我从焦虑走向从容。在这里,我更是收获满满:学习于园长对工作的热忱与细节的严谨,比如小椅子、小梳子必须干净整洁;学习高主任用温暖的关怀呵护孩子,甚至为孩子缝补裂开的衣裤;学习祝老师在活动后细心为孩子擦拭汗水。这些言传身教让我深刻体会到:呵护孩子,就是融入日常的用心与细腻。这份经历赋予了我工作的底气,让我能更用心、更细心地守护孩子们。感恩这份相遇,给予我别样体验,也让我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
此次交流经历,我将倍加珍惜。孩子们即将升入中班,我会尝试开展更多增强自主性的活动,如自主取餐、值日生服务等。我将继续用真心和用心,陪伴孩子们共度每一个属于我们的小日子。“二幼”的育人精神,“鲁幼”的实践收获,都已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今后,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为沂源县的学前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一次有温度的交流
任东增
回到家乡的幼儿园参与交流,我内心满是感慨。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珍贵的使命。城乡教师交流,如同搭建在教育田野上的桥梁,让我们互学互鉴,碰撞智慧,拓宽思路,共同为孩子们铺就健康快乐成长之路。
以细腻与担当呵护孩子成长
初来乍到,我曾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在城里幼儿园积累的丰富经验,定能在这里大显身手。然而,现实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渐渐发现,每个地方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脾性,就像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花朵,需要不同的呵护方式。起初,我总急于分享自己的方法,后来才明白,倾听才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于是,我开始用心聆听当地老师们讲述这里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这才深刻领悟到,因材施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育的真谛。
在日常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里,我始终怀揣一颗细腻的心,用细致关怀和沉稳力量陪伴孩子。班里有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偏瘫,父亲为了撑起整个家庭,日夜操劳,对孩子的照顾难免有些力不从心。我发现孩子头发过长,不仅影响一日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卫生。于是,我凭借曾经学过的理发技术,拿起推子,小心翼翼地为他理发。起初,孩子们对我的“新技能”既好奇又紧张,他们睁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手中的推子,小脸上写满了疑惑。但随着我熟练地操作,孩子们渐渐放松下来,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后来主动围过来,争着让我帮忙理发。那一刻,我看着他们信任的眼神,心中满是温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值得。
还有一个孩子,母亲因病无法细致照料,衣服常破旧脏乱。作为一名男老师,我打破了“这些活儿该女老师做”的传统观念,主动承担起帮他洗衣服、整理衣物的任务。当我把干净整洁的衣服穿在孩子身上时,他笑着对我说:“老师,你把我变成了‘小帅哥’!”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我的温柔同样能给予孩子们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和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做游戏时,我总是充满活力,像一个大孩子一样陪他们奔跑、跳跃、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引导他们快乐玩耍,从他们纯真的笑容和明亮的眼睛里,我读懂了他们的需求。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让我更加了解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肩膀同样可以成为他们坚实的依靠。
以活力与创意开启智慧大门
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而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艺术。我积极围绕各种独特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就像一位魔法师,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无尽的乐趣与成长。
“泡泡魔法”课便是我创新教学的一次生动实践。当我把吹泡泡作画的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眼中瞬间绽放出好奇与期待的光芒,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法的童话世界。课堂上,我化身为忙碌的魔法师助手,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我一会儿帮孩子们调试颜料浓度,仔细观察颜料的流动和融合,确保吹出的泡泡色彩绚丽多彩;一会儿又忙着收拾他们不小心洒落的颜料,维持着课堂的秩序。看着孩子们对着自己吹出的彩色泡泡图案欢呼雀跃,那清脆的笑声如同欢快的音符在教室里回荡,我的心中满是欣喜与感动。这小小的泡泡,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更是孩子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而我有幸成为他们这场魔法之旅的引导者。
在参与龙山幼儿园五月花艺术节时,作为男老师的我主动承担起腰鼓教学的重任。腰鼓教学是一项既需要体力又需要耐心的工作,但我深知这是传承鼓文化的重要机会,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担子。我像一位严谨的鼓手教练,一遍遍地示范鼓点动作,每一个节拍都精准有力,每一个姿势都标准规范。我手把手地纠正孩子们的姿势,从握鼓的手势到敲击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当孩子们跟不上节奏时,我用坚定的鼓励和耐心地重复引导他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从最初杂乱无章的鼓声,到后来整齐有力的节奏;从一开始生疏僵硬的舞蹈动作,到最后舒展欢快的舞姿,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汗水中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我也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到来给园所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我乐观积极的态度,给园所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和领导、老师们有着很多共同话题,常常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育经验。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能更轻松地向他们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让家园共育的桥梁变得更加畅通,形成了良好的家园互动氛围。我还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孩子们进行滚筒、足球、跳绳等练习,将在四幼和外出培训学习的体育技能,一步步地传授给孩子。以体育人,我们每天坚持晨练,孩子们在风中奔跑、跳跃的身影,成为园所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用坚韧与视野推动交流融合
交流期间,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带着男老师特有的钻研劲和开阔的视野去学习。我认真研究龙山幼儿园的先进理念、管理制度,与其他老师探讨教学方法时,既把原单位的宝贵经验带过来,又把这里的优点学回去。这个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需要不断地磨合与调整,但我乐在其中。
以后,我会继续打磨自己,把眼前的工作干得更扎实。更会多琢磨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和课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想把在这儿的经历好好梳理总结,和县里其他老师多交流分享。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